重阳节 | 百善“灸”为先,常艾灸提高老人免疫力
2017-10-28 艾艾君 艾艾贴订阅号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养生
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了,时令也逐渐进入了深秋。中医认为,秋天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气候逐渐转凉,是老年人易发病的时令。人到老年,由于阴气日减,阳气日衰,体内器官功能会日趋衰退,身体免疫力会降低,常常会出现诸如体力不支、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睡眠不良的现象。
《黄帝内经》讲到“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副空壳。所以有“阳强则寿,阳衰则夭”的说法。要想让老人健康长寿,就得让老人阳气充足。《扁鹊心书》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医学家窦材认为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灼艾即艾灸,坚持艾灸是老人强身健体的有效方法。
艾灸有六大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清代吴仪洛著《本草从新》中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火灸之,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一些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穴位,能够达到扶正祛邪,强肾保健的作用。可常为家中老人艾灸,不仅能让他们延年益寿,还是一种温馨的陪伴。
作用一:通经活络
人到中老年,身体机能逐渐降低,气血的运行也没有年轻时通畅。重阳节气到来,气温转冷,对于老年人气血运行有一定的阻碍。中医有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老年人经络瘀堵后反映在身体上则表现为腿部胀痛、行走不便等,重则还会引起中风等症状。艾灸通过艾热温热肌肤,温暖经脉,活血通络,从而改善气血的运行,以缓解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灵枢·禁服》中记载:“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灸之。
合谷穴
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的作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聋,耳中不通,合谷主之。齿龋痛,合谷主之。”
作用二:行气活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运转。艾灸可以补气血、疏理气机、提升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保健的作用。秋季天气转凉,外周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大,寒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常艾灸可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气海穴
气即元气,海乃深大也,此穴为元气汇聚之处,故名气海。气海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具有补气理气,益肾固精的作用。《针灸资生经》中记载:“以为元气之海,则气海者,盖人元气所生也。”
作用三:祛湿散寒
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散寒除痹的作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艾草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祛除寒邪,艾灸对湿寒之症特别有效。
足三里穴
两膝下三寸处的足三里穴为保健穴之首,在此穴施灸有健脾胃、祛湿邪、补中气、活血脉的多种功效。孙思邈曾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之说,他将足三里穴称为“长寿穴”,可见足三里穴之重要。如老年人食不甘味、消化失调、腹胀胁满,灸足三里穴数日,即可诸症皆除。
丰隆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具有健脾化痰、舒筋活络的作用。《针灸大成》中记载:“风痰头痛,风逆四肢肿,足青身寒湿,喉痹不能言,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鬼好笑。”
作用四: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产生各种疾病。艾灸有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
涌泉穴
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仰卧取穴。具有调节阴阳、滋阴益肾的作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腰痛、大便难,涌泉主之。肩背头痛时眩,涌泉主之。咽中痛、不可内食,涌泉主之。”
作用五:回阳救逆
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神阙穴
位于腹中部,脐中央,是人体生命之门。具有回阳固脱、健运脾胃等作用。《万病回春》中记载:“治阴证冷极,热药救不回者,手足冰冷,肾囊缩入,牙关紧急,死在须臾,用大艾炷灸脐中,预将蒜捣汁擦脐上,后放艾多灸之。”
关元穴
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的关元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是一个能扶助阳气、强壮身体的保健要穴。常灸此穴,可缓解老年人畏寒怕冷、气喘短气、中风脱证等症状。《太平圣惠方》中记载:“引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作用六: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缓解病症的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现代,艾灸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命门穴
在第五腰椎的棘突之下,是命门穴,该穴有补益肾气、利水消肿、壮骨填髓的作用。若是老年人腰酸背痛、腿软乏力、小便不利、头晕目涩,在该穴连续施灸,不日就会精神倍增。
肾俞穴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人到老年,容易气息不畅、肾气不足,常艾灸此穴有降低血压,强健体魄,改善肾功能的作用。玉龙赋《聚英》云:“老者便多,命门兼肾俞而着艾。”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具有和胃健脾、化湿降逆等作用。《循经考穴编》中记载:“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老人常艾灸中脘穴,会使肠胃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重阳五大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发展了佩茱萸、登高远眺、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赏菊等习俗。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茱萸节。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具备杀虫消毒、驱寒祛风的功能。艾灸的主要成分艾草,在端午节之际,人们总将艾草置于家中以辟邪,且有祛湿散寒、驱赶蚊虫的作用。
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登高望远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额头,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赏菊
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习俗,所以古代又称菊花节。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流行千年的重阳节到今天的老人节,承载着许多深重的意义。重阳节的时候,不妨回家看看日益老去的父母长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