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学的是辩修对治品的第五课——四神足(上),在这节课中重点学习的是禅定的作用、禅定的检验标准(九住心)以及以及禅定的重要性。在这节课当中,师傅说我们学习的神足,就是禅定,它是一切神通,包括三乘一切功德所产生的基础,所以他叫神足。
那么,有了禅定就可以生起一切功德,甚至神通吗?首先,修学到了现在,从理论的层面来说,其实我是能够接受的,不论是佛法的范围里,还是世间的事理上,的确都是如此,就像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学过《劝学》,在这篇文章中也有提到类似的为学的方法,例如有这样的一些语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两句话也就是从古人在做学问的过程当中,所总结出的为学的经验:比如蚯蚓,它虽然没有尖锐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够深深地钻入到坚实的泥土中,并在深深的泥土中找到泉水饮用,蚯蚓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是由于它用心专一,他的心安住于此且专注于此。而螃蟹有六条腿,还有两个钳子,虽然他有着铠甲和爪子的优势,但是螃蟹却需要寄托在他人的洞穴之中,这就是因为螃蟹的心浮躁的原因,因为心的浮躁,所以螃蟹不能够给自己创造一个自在的居所。在这篇文章中还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让我想到,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安住在慈悲的状态中,而且始终让自己的心处在一种了知、觉知的清明状态之中,那么我们的生命状态应该就会像圣人一样,自在、安乐,没有烦恼与痛苦。
而在我们要修行心的专一性,修行禅定的法门,那么,师傅告诉我们需要断除五种障碍。第一种说的是懈怠,因为我们一旦陷入到懈怠的串习里,我们的心就会缺少了精进。修行没有了上进心的话,肯定是难以修上去的,因为禅定的修行需要有强大而有力的上进心,这是修行的内在心理基础。第二个障碍是忘圣言,在我们修行禅定的过程中,如果不遵照经教的教法去修行,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作为修行禅定的基础,那么我们的禅定就会陷入到妄想当中,就会陷入到无名当中。所以经教圣言是我们修行禅定的理论基础。第三个对治的过失是昏沉吊举。昏沉是我们的心处在一种昏暗的状态下,失去了知、觉知作用的状态,所以昏沉是我们修行正念禅定的很严重的一个障碍。吊举则是我们的心没有办法停留在一个善的所缘境上,我们的心跑来跑去,荡来荡去,这时我们是没有能力、也没有力量将心置于一处的,所以这种吊举的状态也是我们修行正念禅修的非常严重的障碍。第四个过失是不作行。就是当我们在昏沉吊举的时候,如果不去加以注意,也不去对治的话,那么我们的心是没有力量进入到禅定的状态的。第五个过是作行。当我们已经进入到了稳定的状态,当我们的心已经稳定下来,进入到正知正念的禅定的状态当中后,我们就不要再继续的作意了,不要再继续对心进行调整了,而是应该让我们的心自然地安住在这样的一种禅定的状态当中,否则,我们的心就会因为矫枉过正而不能长时间地按住在禅定状态中了。
备注:心进入禅定的状态,共有九个阶段——
第一住心内住:是指在修止的过程中,能缘心已散乱于其他所缘的可悦爱境时,以正知察觉,将能缘心,从外在所缘予以收摄,恢复安住于原来执取的内所缘境,成为内住心;
第二住心续住:是指能缘心由前内住的小住所缘,以此为基础,进而间歇相续安住,不散乱于其他所缘,即能缘心于所缘境,已能有少许的相续专注安住,成为续住心;
第三住心安住:是指能缘心忘失了所缘而外散时,便能以正知觉察能缘心已外散于其他所缘,由觉知外散之后,便能将外散攀援之心向内收摄,令能缘心恢复安置于原来执取的所缘境,成为安住心;
第四住心近住:关于近住的心相,将援引诸论予以显示,如《修次初篇》说,由于住于第四住心近住前的第三住心的心相,能够速疾生起正知觉察已入于散乱而予断除,故在第四住心近住时,能在励力精进勤勤加功用行,能令缘心安住于原来执取的所缘境。
第五住心调伏:因为经由前四住心——特别是第四住心——依次相续安住的缘故,致使能缘心渐渐趋于放缓,而有入于沉没的障碍之誉,因此,彼时即应特别正行思维清静三摩地的胜妙功德义利,而提策心力住于明分,并由提策力而欢喜欣悦于修习三摩地,就是调伏心。
第六住心寂静:是指在修止过程中,能以正知观察能缘心染及了于烦恼相应的散乱过失,以及能察觉不欣喜、不好乐修习清静妙胜三摩地的过患,而能于三摩地遮止息灭不喜之心。
第七住心最极寂静:是指在修止的过程中,若能缘心被贪心等烦恼、心不乐忧苦、染及昏沉,入于睡眠等所扰动时,便能即时无间予以遮灭,近为直接趣入寂静。
第八住心专注一趣:是指为令能缘心于所缘境能相续任运俱转,故须刻意以正知守护正定,而正行精勤策励其心,令彼定心无诸障碍相续等持无间而有。
第九住心平等舍住:如修次诸篇说:当能缘心已能不做对治行、平等相续等持安住于所缘时,即应修习平等舍住的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