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王朔和冯小刚拍了一部电影:《我是你爸爸》,2000年得以公映,名字改为《冤家父子》。这部描写老北京父子之间故事的电影,将父子之间时而剑拔弩张时而称兄道弟时而势不两立的关系,通过一个个片段展现在我们面前。主演冯小刚自带的市井气息配合他自然纯熟的表演,将一个既懦弱又想在儿子面前挣足面子的父亲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因《老炮》而拿到最佳男主角的冯小刚,早在二十年前,就在演员这个职业上初露端倪了,有着精瘦的身材和不出彩长相的父亲,在人群中是如此普通,而这个普通的父亲,在北京的大杂院里,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品尝着普通小人物的酸甜苦辣。
父亲不是一个轻松的角色,在经历了初为人父的喜悦之后,接下来将要面临的是漫长的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很显然,马林生在教育儿子这方面,向来是口头教育和棍棒教育并施的。儿子在学校里顶撞老师,他回来要求儿子按照他写的检讨书来念,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认错,儿子一开始不同意,他对儿子又打又踹,隔壁邻居老夏看不下去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老马教训了一顿。最后老马保持着被打后的跪姿跪在儿子面前,不知儿子是何表情。中国式父亲和中国式教育在很多子女身上都应证着,对于人和人交流这件事,父子之间也许要困难很多,父亲所认定的事实不仅仅是儿子马车的所作所为,更认定了他在老师面前丢了面子。马车的不懂事是一方面;他想用检讨书来挽回马车甚至他自己的形象,则是另一方面。所以无论如何,这封检讨书都要当众念出来,而且是原封不动地照着念。马车心想他没有父亲检讨书里说的那么严重,但他的辩解和抵抗换来的只是一顿打,马林生在维护父亲的威严,没想到老夏出手相救,让马林生在自己儿子面前出了丑,他对着马车哭的很伤心,不是哭自己被教训了,是哭自己管不了儿子还落得如此窝囊的情境。本来想挽回颜面的事情,这回里里外外丢个干净。马车也是心疼他爸,最后还是念了。如果不是马林生这么一哭,马车还不一定会念,做父母的,把伤疤给孩子看了,孩子再不懂事,也不会胡来。愿这都是情之所至,不是爱之绑架。
18分11秒到18分43秒,冯小刚献出了在我看来整部电影最为精彩的单人演出,月光下的她在啃着两只梨,接着上一幕,他把自己的愤懑和无奈以及极力想释怀的心理活动都集中在那一口又一口啃梨上面了。吃一口,就像是叹了一口气。
父亲喝醉了,想往后和马车以兄弟相待。马林生也许是觉得上下级般的关系换来的只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完全不是真心实意。马车过了几天和父亲平起平坐的日子,带同学来家里玩,表面上和父亲相处得轻松愉快,连父亲的抽屉他也分走了一个。马林生认识了马车同学的妈妈,两个单亲家庭的家长,相处还算愉快。多疑的马林生觉得这是马车想撮合他们好把他撵出这个家,父子间平等的关系也随之被打破,马林生当着马车的面砸碎了马车的抽屉锁,也意味着父子间的信任和尊重被打碎。这个胆小的父亲,在儿子被小混混打得头破血流以后,拿着煤球想和混混拼命,最后却不敢应战。对自己的儿子,却将父亲的威严看得如此重要,身体力行地告诉儿子,“我是你爸爸”。父子间脆弱的平衡往往会被一方的猜疑和曲解而打破,前期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也如同镜花水月只是浮于表面,那些形式上的称兄道弟说到底,还是用表面的愉快来化解深层次的沟通障碍。少言寡语的父亲和贪玩的儿子,用口头协议的方式来定义彼此的关系,本身便是一时之举,隐藏在深处的父权的火苗依旧闪闪发光,任何疑似越权的行为或疑似挑衅的举动都会将建立好的良好关系摧毁。亲情是无法割裂的,这既是感情的温情备注,也是肆无忌惮彼此伤害的护身符。
马车因为报复混混,混混带着大哥来找马林生了,彼时的马林生刚刚二婚,娶的就是马车同学的母亲,父子也不住一起,各过各的。当混混问马林生是不是马车爸爸时,他犹豫了,因为他知道他承认便会挨一顿揍。懦弱了无数次的父亲这回不再懦弱了,这回他也没打别人,而是挨了一顿打。父亲还是那个父亲,儿子似乎也还是那个儿子,只是当真正不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后,对孩子的感情反而愈来愈浓,病床上的父亲搂着哭泣的孩子,马车掉了多少次眼泪,没有一次是像这次一般痛哭流涕。
电影最后,马林生的父亲坐火车来北京。车站上,老马大马和小马,并排走着。马车从兜里拿出眼药水,递给马林生,马林生给他爸滴眼药水,就像电影开头那样,一滴眼药水流了下来。
这滴眼药水,也许意味着父子之间,那永远流动难以割舍、如眼泪般充满爱与哀愁的关系。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光影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