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读笑来老师《我们重新认识了“选择的方法”》一文中,他提出一个问题:人生什么最重要?答案很直接:选择最重要。
他文章提到:个人做选择的根基就是他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我想说:“人有时不是不选择,在无能为力时,只有被动接受。”
我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农村,因为父亲工作在教育战线,使得我们兄弟姐妹七人,有比于同龄人优厚的条件——可以接触书籍。
父母重视教育,所以童年时读书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小学课本里常见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可在农村尤其是女孩子,十六岁长大成人就是找婆家嫁人,完全是家长做选择,自己却无力把握命运。知识的确能给人力量,但在现实面前改变命运的不是自己,是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
小时侯,每年家人都会给我们一毛几分压岁钱,攒着攒着就能存到买一本小画书的价格,我可以不管身小体弱和酷暑,跑八里地到乡新华书店买书看,只要买到书,就坐在江左街的书店内,吹着吊扇津津有味的看。
书看完了,望着外面白哗哗的太阳,却没有勇气冲出去迎接它的灸热,看着书店内的女营业员休闲的或看书或闭眼打盹,羡慕之情会突然涌现:有一天,我要也能坐在吊扇下看看书,风吹不着,雨洒不着就好了。
小学毕业时,村学校初中被撤消,想上学要跑几里地。父亲就把我接到了县城,初到县城的我,一切都是好奇,新鲜。听着窗外呜呜的车声,高兴的一晚上没睡着,像做梦似的不真实,我真的来到了梦想中的县城,并且还要在这儿上学,接受新知识。
上学一直都是被动接受,就像大家七岁上学,顺理成章就上了。没条件上初中,父亲一句话我就被送到了县城,而唯一让我做出选择的是,父亲当时问我:“你想上城关学校还是西场学校?”又听他随口说一句,西场学校是重点中学,不知道你能不能跟上。我脱口就给父亲答案:我要上西场学校。因为那时,三姐和小弟先我一年来到县城,都在城关上学。我想和他们不一样,我想得到他们的重视,就断然做了决定。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选择。而父亲只是和校长打了招呼,我就背着书包成功入学。
西场学校比城关学校远的多,每天早上我都要早起走着去上学,还要按时跑早操。这让我总比三姐和小弟早出门半小时。有时饭还顾不上吃,时间已快到,就拿着蒸的馍走着吃着,噎的直打膈,我不能埋怨,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那一年,我收获了很多,因为早起走路上学,400米和800米跑步我成绩突出,比养尊处优的县城子弟遥遥领先。因为喜欢作文,第一次在全县的《学作文》上文章变现。那一年因为自己的选择,体育和语文一路靠前。
选择让我明白,既然决定就不能退缩。
初二时,父亲因为农转非,可以把我们全家迁出农村。这在当时是轰动的一件事,国家对教师落实政策后,教师的地位不断提高。父亲为了让我们以后都有好的发展和就业之路,毅然放弃做副局长的机会,选择调出县城。就职于洛阳市教育局,又因家大人多,房子一直没着落;为了孩子赶紧入学,又辗转调入洛阳大学。因为一间房子实在太拥挤,根本不是一家七口人能转缓的空间。就多方打听,放弃了当时准备晋升讲师资格,进了一所子弟学校。
这是让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为了孩子,父亲做了很多牺牲,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有待提升的前途,选择了委曲求全。
人有时在现实面前,真的不是头脑一热,不管不顾。
学会向现实低头,也是另一种选择。
从父亲身上,我看到他的追求和努力,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生,走出去接受新事物,从县城到大城市,从教育局到大学任教,再到子弟学校任职,中间的曲折里程只有他自己去体会。没有他的决定和选择,我们不会从农村走向城市,进而在城市扎根开花结果。
父亲给了我们温暖的家和好的环境,这就是他为人父做出的选择。
也许父亲心里也有不甘,当他和母亲说起时,为当年没有进职称而微有失落。
而我们回报他的唯一选择就是:好好读书!
回想一路走来,从贫穷农村到环境较好的县城,又到繁华的三线城市,这其中一步步都包含着父亲付出的努力和安排,他选择了让我们按受好的教育让将来就业更广阔,做出了牺牲自己。我们为了减轻父母负担,三姐、我和小弟全部上了中专,以解他们微薄工资中的苦难生活。
骨肉亲情,是我们彼此成全、彼此选择。
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今年十一长假,回到老家,新修的柏油路,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比起以前的坑洼土路,家乡的变化很大。想着以前回老家总是坐着小三轮,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蹲的人能蹦起来。肠子都被蹲的要断掉,就想着再也不回了,太受罪。可对故乡的依恋,过段时间总想让我回家看看。
农村虽然落后、闭塞,但纯朴、善良的天性一直流传。清新的空气,自然的景色,蓝天白云是我们在三线城市看不到的风光。处于闹市听惯了喧哗,家乡的一砖一瓦总能勾起我的回望。
结婚后,和先生一起外出旅游,先后到南京、南通,杭州、扬州、上海等地观光,大城市的高楼大厦总让人抬起头仰望,看的多了,脖子会酸,眼会胀。所到之处品尝着当地小吃,体味着民俗风情,那是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脚步是前行的,把自己当作一名过客,心却不会在此停留,因为我知道我的根据地在洛阳。
在外逗留了二十多天,就再也没有最初的欢快雀跃之心,每到一地也只是拍张照,意味着曾到此一游,匆匆打道回府。我承认我不想做游子,没有大的志向和抱负。我和先生都恋家,当你没有了对异地探究的兴致,再美的景也只是一幅画。
不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并不一定是坏事,都说天高任鸟飞,而我只想做一只小小鸟,有一个温暖的家,有喜欢的工作,有心爱的写作,挣钱不多,只要够花。
最起码小时候的愿望毕竟实现了,我现在就是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享受着比吊扇更好的环境。知足常乐就是我的选择。
这也应对了笑来老师说的话:“个人做选择的根基就是他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就如鱼老师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个选择,让你选一个城市去发展,你最愿意去哪个城市?
世间的路千万条,最重要的选择是适合自己。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我选择了原地。
这也是一种最没出息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