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A区图书馆看到过这本有着神秘笑容书皮的书。就随便瞄了两眼,看它太破旧,就随手扔一边了。想想真是遗憾,早点儿学到就可以早点学以致用。哎,输在了起跑线上。
还好,万幸之中,这次共读又让我买了这本书。一个字冲击感!心理学读的不多,但这本绝对是影响最大的。用在现实生活中,此刻我所从事的工作。互惠这条定理,真得给我很多感触。
不摘抄了,直接来活生生、血淋淋的现实版教学。
金融这项工作,从一入门开始,前辈们就不断提:专业+人情。这个概念。现在想想真是这样,从事证券研究、金融服务,作为顾客来说,其实很多金融服务人员的服务差异不大,挑选合适的机构专业当然首位,但其他平庸的服务人员咋办呢?咋生存?这就是“人情”这两个字。我也在揣摩。
现在银行驻点其实更能够突出,各家券商经纪业务没有太多差距,客户的介绍,又是一个“人情”在里面。多施惠,不求回报。这真是一条真理。
慢慢摸索出方法的我,再结合这本理论案例。真的印象深刻!当然我更追求的是专业,人情只是催化剂。
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关于心理学的,写的最通透的一本书。影响力这个词,当之无愧!读完后,给我的灵感更多都是关于商业营销方面的思路灵感。
就拿特百惠公司的商业手法来说,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所有的影响力的武器都用上了。找到人性的弱点,利用人性的弱点,达到它的商业目的。
文中也提出了如何拒绝各种影响力的发生逻辑,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知道影响力,并且利用它,会产生大量的业绩,但是用这些方法,又会面临道德方面的问题。看完之后又有一些迷糊,这之间该如何取舍、如何平衡这个问题。
这会不会又是一个囚徒困境?
谈谈权威与认同:
最近读了一本书《菊与刀》一位美国作家写的关于研究日本人民民族特点的一本书。书写于1944年,日本即将战败,美国为了制定战后对待日本的态度,而写的一本研究日本人的书籍。
日本最独特的文化:报恩文化。
因为报恩的心理负担太重,所以整个日本民族都在日常生活中小心翼翼地避免让别人背负上一种恩情。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天平能够在欠恩和报恩之间保持平衡。否则他们内心会一直处在纠结自责的状态。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甚至有一条法律规定:“遇到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就是出于这种报恩文化的影响,避免因为帮忙而让人陷入必须报恩的负担之中。而一旦日本人决定报恩,就几乎是毫无原则的。
比如报答皇恩。在中国,我们经常说“皇恩浩荡”,但我们报答皇恩有一个起码的前提,就是皇帝必须是个好皇帝,忠的上头要有个更高的标准——“仁”。但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的时候,把“忠”作为最高价值,而把上面的“仁”给拿掉了。所以,日本人报答天皇的恩情那可是毫无原则的。不管天皇值不值得效忠,一概不管。所以中国更迭了无数个异姓王朝,一有暴君就被推翻,可日本却几千年来万世一系,天皇从来就没有被推翻过,全是他们家在统治日本,就是这种不加反思的报恩思想导致的结果。
日本人的耻感文化
西方人做错了一件事,不论别人是否知道,他们都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并强调内心的忏悔和赎罪,这是罪感文化的表现。但是耻感文化就不一样,他们不太讲究一件事本身的是非,而是看重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羞耻感。换句话说,如果别人不知道,不去羞辱自己,就可以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而不会自己主动地忏悔和赎罪。所以,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以后,他们想的可能是极力先掩饰和否定,避免让别人知道。
日本人确实会压抑自己的天性,但原因是对名誉的重视,而不是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出于心理扭曲。日本人对于名誉极度珍惜,正是因为这种非常敏感的耻感文化,才会为了一点名誉的受辱而选择自杀,用这种方式挽回名誉。
整个日本的社会文化认同感,促使了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大家周围的人都是这么想,这么做的,自然到自己这也是这么想的。对天皇的权威认同,更是不可理喻,天皇的行为、举止就是绝对命令。
同样,我们中华文化,仁、义、礼、智、信,儒家道德思想,从春秋时期就渗透了几千年,祖祖辈辈、身边人都在提倡践行。勤俭、节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代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