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热的由来及其原因
《周易》热由来已久,因为这部奇奥的经典著作从一诞生开始就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遂使历代学者孜孜不倦地对之进行的广泛研究探索,延至今日,经久不衰。
如果我们把历史回推到上古时代,便会发现:认为《周易》热是当代才兴起的,那是不合情实的。这种“热”,至少在两千年前就产生过,其原因在于《周易》诞生之际,便伴随着种种引人入胜的神秘色彩,并日益激起人们的好奇探胜之心:因此,考索推衍的热情,著书解《易》的意愿,缘之而生,终于在各个朝代形成了一股又一股的治《易》热潮。
为了进一步明了《周易》内容本身之奇异而引起人们对它的热切探讨,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前文述及的有关《周易》的内容及其创作过程的某些神秘故事。
《周易》的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以八卦为主的六十四卦符号,二是卦爻辞,三是《易传》(即《十翼》)。关于《周易》这三部分内容的创作,留下了诸多美丽的传说:
远古时代,通往天界的黄河里出现了一匹龙马,它的背上布着一幅奇妙的图案,圣人伏羲经过认真观察分析之后,将图案描画下来,便是后来尽人皆知的八卦;伏羲又将八卦两两相重叠,便出现了变化无端的六十四卦。这是龙马负图、伏羲画卦的故事。
到了殷商末年,第二位圣人西伯姬昌(即后来西周建立后由武王追称的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狱中,忧思激愤,潜心演绎六十四卦,排定六十四卦的卦序,写下了六十四则卦辞、三百八十四则爻辞(每卦六爻,六十四卦故三百八十四爻), 《周易》卦下文字缘此而撰定。这是文王被囚,演《易》羑里的故事。
历史发展到春秋晚期,第三位圣人孔子忧叹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恐《易》义沉沦埋没,遂精心读《易》,以至“韦编三绝”,著成《易传》十篇(亦称《十翼》),阐说《周易》古经大旨,其说传世既久,遂与经附联并行。这是孔子赞《易》,撰述《十翼》的故事。
至此,《周易》经传遂以严密的哲学体系成为千秋传诵之定本。这就是见诸文献记载的有关《周易》经传创作过程的传说,班固《汉书·艺文志》将之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根据旧籍记载的这些传说,我们似乎可以寻觅到《周易》这部奇书诞生过程的历史痕迹,并由此体味到《周易》一诞生便引起人们强烈兴趣之所以然。
《周易》的神秘性,不仅在于它诞生之奇,更在它具备神妙的变化哲理,以及推知事物在变化发展中的吉凶祸福的“占筮”功用。于是,三位圣人共创的奇书,兼之书中所包含的丰富而奇异的内容、奇妙的效用,人们便情不自禁地憧憬而向往之:“周易热”遂应运而生,历二千余年而不曾衰歇。
读过《周礼》的人一定知道,古代设有“太卜”之官,掌管《易》筮。《左传》、《国语》中记载了不少春秋时期的筮例,可知当时用《周易》演卦,以资解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之重大难题时参考,实为时代风尚。当然,先秦时代的这种《易》筮风尚,与汉魏以后愈演愈烈的术数之学,尤其盛行于民间的命理、星相、堪舆、筮占等方术之道,虽然不无先后沿承推展、因势蔓延的关系,但毕竟前者属于先民开创的含有一定自然哲学因素的推理信息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远古时代先哲探索自然规律的精深智慧,而后者尽管也是一种既有的古代文化现象,不应予以简单的全盘否定,却也不可避免地包裹着诸多游离浮泛的玄虚色彩,其低下者乃至陷入欺世盗名、惑众牟利的泥坑。因此,对于《易》筮问题,治《易》者尤需认真分析。
《周易》因其“奇”而令人热衷探讨,于是导致历代某些易家也或多或少染上了神秘韵味。前文已曾述及,《三国志》注引易家虞翻事迹,即记载他梦中遇一道士,布《易》六爻,挑三爻令其吞下,虞翻欲尽吞六爻,道士乃云“易道在天,三爻足矣”。虞氏遂称,其醒后忽有所悟,因著《易注》。近世杭辛斋著《易学笔谈》等书,则自言曾在狱中遇一大师,忍死延生,密传心法,出狱后覃思研精,终成著名易家[插图]。此类神异传说,历来屡见不鲜,真伪参糅,推波助澜,愈发促使《易》书神化、易家神化,“周易热”亦愈衍愈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