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被微信平台交大美时光的编辑拉进了一个文学群里。
这个平台,稿费可观,每篇文章只要发表,就是80元,而且不要求点击量,这对于很多文学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有点诱惑力的面包。
以前,我在这个平台发表过一篇关于婚姻的文章,也曾连续投过几篇文章,可都石沉大海,所以,突然被拉进群里,我误以为自己的文章又被选用了。
可一天天过去,看别人的文章陆续发表,我也尽量帮忙点击,留言,直到有一天,当编辑号召蛹跃投稿的时候,我忍不住了,“我的文章还没看到发表呢?”
“涵香,你的文章都是关于抑郁症患者的,不适合我们的平台。”
我明白了,马上表示,“那我退出吧。”当时,我很想问问她:“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拉我进群?”
平台都有自己的标准,这点,我清楚。
做为郁金香阳光会的采编记者,每一篇文章都是康复故事,自然离不开“抑郁症”这三个字,正如我也曾经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一样,它就像是一个印痕雕刻在了我的身上,谁也抹不掉,任岁月蹉跎,红颜老去。
可是,我从来都不觉得丟人,相反,对于抑郁症,我非常地感恩。如果没有抑郁症,我的人生可能还是以前的那种活法,迷迷糊糊,只是一个活着的人,活在世俗的标准里,像是在做梦;如今,我是一个觉醒的人,时时刻刻,我都在“看着自己在活着。”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状态,显而易见,我更喜欢更享受当下的这种状态。
抑郁症,是我化茧成蝶的一个蜕变过程,虽然很痛。如果没有抑郁症,我的灵感,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唤醒,激发,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写作,更不会有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朋友们。很幸运,互联网,粉丝经济的时代,被我赶上了。
做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理所当然被拉进一些文学群,所以,在我采编文章的时候,我刻意在给文章命题目的时候,不出现“抑郁症”这三个字,因为有些群,有些人是很反感这个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他们,也是一些心理不够强大的人。
那天,郁金香平台的编辑小白告诉我,题目里应该有“抑郁症”的字样,我的心,坦然了。
是的,我不该因为别人排斥抑郁症而故意地把它藏起来,我不能不反思: 我为什么没有做自己而是过多地考虑了他人的感受?这真的不该是我涵香的风格啊!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透明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爱的人。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我心里没有虚伪,没有造作,没有谎言,没有欺骗,所以,我眼前的世界总是那么的美好,我眼前的人总是那么可爱美丽。
人生是一场修行,我想,这就是我修行的结果吧?这是我喜欢的自己的样子。
昨天中午,老公在北京任团长的一个初中老同学,在我的店里请酒,宴请了几家人参加。这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同学聚会。因为他请的不仅仅是同学,连同学的家人,包括老人、妻子和孩子一起请酒。满满两大桌,其乐融融。
我在心里说,这是一个有心有爱的人。爱自己的家人,也爱同学的家人。我也在北京待过多年,我深深懂得,思乡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天上一个月亮,心里一个月亮;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欲说还休,割舍不了的情愫,越是过节,月是思乡情浓。
他在圆他的思乡情结。
吃饭结束,结账该离开的时候,他特意告诉我,他也读过我的文章,并且有一篇散文特别好,他认真收藏了,并且,打开微信,仔细地寻找起来。
因为忘记了文章的题目,他找了半天,还没有找到,他不死心,一直在一个一个地找,我笑着制止他,“我的文章太多了,有几百万字了吧,都够出书了,我也不知道你说的是哪篇。别找了,别找了。”
接着,我们互加了微信,那些女同学们,也跑过来纷纷要求加我,希望能读到我的文章。她们说,经常看到我的二哥转发在同学群里的文章,并不陌生。
我很欣慰,正如我们聊天时我说的话,“我的文章被同学亲人接受才是最近两年的事,我写作七八年了,接纳我的首先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陌生人。”
爱我的文章,是对我的一种肯定。言为其声,字如其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同频的人才会走到一起来,同频的人才会走得远。凡是走着走着就散了的人,一定是不同频的人,也就是一种有缘无份的感觉。
人生是一场成长,没有尽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也在等待着我。真正的修行不是看不到是是非非,而是能够擦亮眼睛,拨开人生的层层迷雾,活在没有成功和失败、没有痛苦和喜悦的世界里,做好自己该做的,做好自己能做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投稿,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我不投稿,一样有人读,因为写作,从来都不是为了投稿;正如活着,并不是为了挣钱,为了取悦别人。
用心写作,这永远是我为文的原则。
我为写作狂!
作者简介:
殷炳莲,笔名涵香,郁金香阳光会特聘记者。70后,山东省诸城市作协会员,21世纪新锐作家网新锐之星,郁金香公益联盟成员,潍坊郁金香阳光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