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庾澄庆那首《你快乐吗》?
歌中唱到,快乐其实也没有什么道理/告诉你/快乐就是这么容易的东西。
现在,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我们都可以变得更快乐。
01
最近,我在读一本已再版五次的,批判性思考成功的经典著作,丹尼斯·韦特力(美)所著《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虽然还没有全部读完,但对我已有很大的触动。
其中,书中关于快乐的阐述竟让我一下子想起姥爷的音容笑貌和他曾经问过我的一个问题。
那还是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周末去老姨家看姥爷,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我们聊着聊着,他说,你知道人活着是为什么吗?
我说,为什么呀,姥爷?
当时还很少有人和我谈论这样的问题,而我自己也几乎没有主动思考,每天都傻呵呵地,稀里糊涂的过。
他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快乐。
姥爷家以前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我听妈妈很多次描述以前她们的大家庭里是有专门供祭祀的家庙的,里面有很粗的松树柏树。我小时候也有印象,姥爷家隔壁就是生产大队所在地,大队有一个很大的院落,而在之前这个院落也是姥爷家的。
姥爷家后来被定为富农,在唯成分论的年代,成分高的家庭都经历过什么我们现在已很难想象。
印象中姥爷并不爱多说话,他身体很好,但耳朵不好,一般和我们说会儿话之后就回屋了。
不知道那次姥爷为什么和我聊起这个话题,也许看我已经是大人,另外也许是因为他到了那个岁数,已经活得特别明白,而且是真的很快乐。
我可能接着他的话题问过他为什么,因为我记得他说,我现在就很快乐,很知足,你看村里别的老头没有助听器而我有,别人没怎么出过门,而我去过上海,收音机节目里说起的那些老上海的地名比如霞飞路啊什么的,我都知道现在是什么地方,改叫什么路了。
姥爷的确和一般的农村老头不太一样,他不会和他们成天在墙根晒太阳。他七十多岁在保定住舅舅家那些年自己也不闲着,而是去电影院附近卖花生瓜子。所以他自己手里一直有些钱,并不依赖儿女们,儿女主动给是孝敬,哪个一时困难不给的话,他也不埋怨。
他上过私塾,老了也爱读书,我以前去了就爱翻他的那些四大名著、隋唐演义、聊斋等等,我记得以前我家有几本发黄的《中华活页文选》也是从姥爷那儿拿来的。
姥爷一生究竟经历过什么,我不是很清楚,但现在想起来,真是很高兴他在老年的时候那么本真。
02
我们好像缺少一种叫做“快乐”的教育。因为,很多时候,它容易和“享乐主义”、“及时行乐”等字眼联系起来。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更多是在学习上要“刻苦”,在生活和工作上要能“吃苦”,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和姐姐如果因为什么说笑起来,笑声传出去让正在操劳家务的妈妈听见,一般会得到一番训斥,如,又不好好学习,又不好好看书,哪像个姑娘家等等。所以,大人在家的时候,我们一般不敢在家里大声说笑。
好像,“乐”和“苦”是相对立的,“乐”是贬义的,是要被警惕的摒弃的,“苦”是褒义,是被提倡的和发扬的。
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中和”,它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的解释是,喜怒哀乐没有发作,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
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比,我们更倾向于含蓄。
所以,当二十岁出头的我听八十多岁的姥爷说“人活着是为了快乐”的时候,应该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所以印象深刻。
而姥爷在那样的年纪跟我说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应该也是他多年来悟出的难得的人生智慧,说不定还是他保持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03
前两天,我在看丹尼斯那本书的时候,做了一下书中的测验,最后加起来,我的快乐总分低于平均分。
准确的说,我的得分是低于美国人的平均分。因为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一本大学教材,书中的数据不一定能代表中国人的平均水平,或许,中国人的平均水平是多少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调查统计结果。
不过,无论怎样,得分的确不算高。作者对此的解释是“如果低于平均分,那你对你的人生就抱有相对消极的看法。”
可是,什么是快乐呢?我们是那么含蓄的民族,经常面带笑容的人一定快乐吗?表面乐乐呵呵的人一定快乐吗?
不是的。
你是否快乐并不是你在别人眼里看起来的样子。
丹尼斯说,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关于你是谁,你正在做什么,以及你和他人关系的总体良好感觉。是一种赢得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的自然经验。
而研究表明,外部因素对快乐的影响很小。在经历或好或坏巨大变化的一年或更长时间后,你的快乐水平就会恢复到之前一样的程度。无论生活如何起落,很多人都经历着相当稳定水平的快乐。也就是说,看笑话、听相声,或许能让你哈哈一乐,但是并不能显著提高你的快乐水平。
04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提高自己的快乐水平呢?
不是的。正因为外部因素对快乐的影响很小,而快乐又是一种主观感觉,所以,我们可以向内求,求助于我们自己。
快乐的人从来不坐等快乐出现,而是为快乐打开大门。
丹尼斯在书中列举了如下方法:(1)在你的人生中创造一种有目的的感觉;(2)建立与他人更深层次的联系;(3)改善技能、学习并富有生产力;(4)玩游戏并尽情享受;(5)更好地了解你自己;(6)努力变得更像你钦佩的人(7)积极前瞻未来之事(8)享受你周围的美好事物;(9)为好奇而好奇。
在这些方法里,引起我特别注意的是其中的(2)、(6)、(9)。
首先,建立与他人更深层次的联系。经常见有人抱怨现代人越来越功利,有时候还被好朋友出卖,知己、知音就更难求。而我的感触是现代社会为找到好朋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可以说,现在是寻找朋友成本最低的时代,时空的距离根本就不是障碍。关键是我们是否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如果你为自己的心建一座碉堡,又怎能怪他人没有飞檐走壁的本领呢?
另外,努力变得更像你钦佩的人。在你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你有那种特别佩服的人吗?或者你有偶像吗?你说你已经过了追星的年纪,那仔细回忆一下你曾经有偶像吗?让我们再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佩服某些人,甚至视其为偶像,究竟是佩服的ta哪些方面呢?是佩服ta非常聪明、能干、勤奋、幽默、敬业、刻苦?还是佩服ta很漂亮、潇洒、有风度、有气质……?
心理学中有一个投影原理, 当你崇拜某些人时,其实是在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特质投影到他们身上。如果你能把目光收回来,发掘自己的积极特质,而不是崇拜和羡慕别人,就可以像你所崇拜的人那样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偶像。关键在于要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而不是把自己刻意压抑的特质投影到别人身上。
还有,为好奇而好奇。有没有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们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对他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是未知的,什么都是神奇的,什么都是有趣的。而当我们一天天长大,或者说一天天变老,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得司空见惯了,好像什么都是那么回事儿,感觉没啥意思,也因此少了很多的乐趣,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乏味的人。
为好奇而好奇,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童心,用好奇的眼睛去看世界,换一个角度去看,换一个方式去想,平常的事物也会变得新鲜起来,而对那些新鲜的东西,先不要拒绝,可以尝试去了解一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变化最快的时代,总有新的、我们没有经验过的东西不断地涌现,可以说我们未知的东西太多了,不亚于我们眼中的孩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再去寻找孩子般的好奇呢?
05
回到之前那份试卷,它后面还有一个问题是,从现在开始两年内,你认为自己将更快乐、更不快乐还是没有变化?为什么?
我的回答是,我将更加快乐,因为不快乐既无济于事,又有很多危害,与其如此,为什么不让自己更快乐些呢?我希望自己更快乐,而且我有改变自己的勇气。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仔细想一想,把它写下来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