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悲伤和痛苦
1. 很多失去都会带来悲痛:被朋友或者爱人拒绝,由于工作没有达成某 个目标而丧失自信心,得不到长者的欣赏或赞美,丧失健康,遗失了非常珍视的物品。有很多词语可以描述悲伤的情绪:心乱如麻,失望,灰心丧气,忧郁,沮丧,受挫,绝望,伤心,无助,痛苦,悲伤,等等。
1) 在痛苦中会有抗议,而在悲伤中则更多的是听天由命和无助的感觉。痛苦通常会使人主动面对造成这种损失的原因,通常情况下,假如失去的东西再也无法挽回,痛苦就不会表现出任何明确的目的性。悲伤则往往较为被动。
2) 悲伤是一种较为持久的情绪。经过一段时间抗议性的痛苦之后,通常都会出现一个听天由命的悲伤阶段,这时当事人会感到彻底的无助。之后, 再一次出现抗议性的痛苦,试图抚平这种失落,接着又是悲伤,然后再是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激烈情绪会像波浪一样反复出现,时高时低,而不是一成不变地保持在同一种程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情绪才会慢慢消失。而当情绪温和适中的时候,它们可能只持续几秒钟, 或者几分钟,而后才会产生其他的情绪(或者不再有特别明显的情绪)。
3) 即使在这样强烈的悲痛之中,时而也会出现一些其他的情绪。一个悲痛欲绝的人也会对生活感到不满,对上帝抱怨,对造成逝者离去的人或事仇恨,对逝者的死感到愤怒,尤其是当别人的死使自己处于险境当中时。 愤怒的对象也有可能是自己,责怪自己没能及时完成什么事情,没能阻止这个人的死亡。即使理智告诉我们,根本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阻止我们所爱的人死亡,处在悲痛中的人还是有负罪感,怨恨自己没有能力去阻止这一 切的发生。
4) 我们会对造成某种损失的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同时为这种损失而感到悲伤和痛苦。假如损失是由于他人的拒绝造成的,而不是死亡似的永远丧失,那么我们只会感到愤怒, 虽然这种损失本身会给我们带来些许的伤心和遗憾。
5) 这里没有一定之规,有时就连哀悼逝者的人也常常会责怪和怨恨逝者弃自己而去。处在悲痛中的人有时也会害怕,失去了这个人她要如何生活下去,害怕自己将永远无法走出伤痛。这样的恐惧与斯人逝去后无法开始新生活的无助感交替出现。当这种损失还没有真正出现的时候,恐惧可能就是占据支配地位的情绪,而不是悲伤和痛苦。
6) 即便是在强烈的伤痛之中,也有可能出现一些短暂的积极情绪。回忆和逝者曾经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刻,或许也会欣然一笑;与一位前来吊唁的亲戚寒暄,也可能会感到些许的欣慰。
7) 有时候,或许只有在能与自己分担这份痛苦的人面前,我们才真正体会到痛苦的存在。我们清楚发生了不幸,但是只有当我们向别人倾 诉并且看到了他们作出相应的反应时,痛苦才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而发生痛苦的第一现场也许不是最重要的。
8) 当然,痛苦的人在陌生人 面前努力抑制住自己的伤痛,也可能她受到了太大的打击,从中恢复过来表现出悲痛需要一段时间,假如时间再长一些,无论身在何处,她的悲伤也许都会表露无疑了。如果是突发事件,在一段时间之内,悲伤的人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悲痛情绪,是因为他们正在否认这一切,而且在这之后极易出现精神问题;如果人们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能够为他的死亡作好心理准备,当死亡最终降临的时候,经受的痛苦就会减轻一些,悲伤也就 不那么令人窒息了;如果与死者关系不好,曾经有过很多激烈争执和不愉快经历的人而言,这个人的死亡会令他们如释重负,他们的感觉不是绝望而是轻松。
9) 假如所爱的人突然由事故、他杀或自杀造成的死亡,让人措手不及,人们常常坚信这个人其实还活着。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跟死者交谈,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认为死者能够听到他们的话并且给予回应。这样的对话可能要持续好几年,之后人们才会完全接受爱人已经离去这一事实。
10) 人们本来已经作好了生离死别的准备却忽然得知所爱的人安然无恙的时候,也有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悲痛情绪。原先抑制住的悲痛,现在爆发出来。此刻,人们既悲又喜。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被拖延的情绪,在这时得以发泄,尽管这些情绪与当时的情景已经不再有关联了。
11) 虽然还没有得到研究的证实,为什么人们有时在听到绝好的消息时会流露出痛苦的信号,例如流泪,一种解释是也许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喜悦超出了我们的情绪系统的控制范围,使得任何一种格外强烈的情绪都会产生阵阵的痛苦。
2. 愤怒可以是针对痛苦的自我保护,是一种替代,甚至有时候是一种治疗。遭到恋人的拒绝感到被抛弃时,绝望就让位于愤怒了。当体会到强烈的孤独时,悲伤就会卷土重来,但也有可能再次被愤怒赶走。有些人的愤怒情绪一触即发,只要稍稍感觉到有可能失去什么,就会以发怒来避免痛苦的情绪。
3. 把悲伤和痛苦表露出来
1) 愤怒决不是唯一的情绪,把愤怒发泄出来,也不一定就能治愈我们的悲伤和痛苦。
2) 如今,人们经常通过服用药物来缓解自己的悲伤和痛苦,减轻自己的哀伤。除了临床抑郁症患者之外,让常人面对失去而不感到悲伤和痛苦,并不一定会使他受益。悲伤和痛苦也许有助于扰平这些损失带来的伤害,通过面部表情和声音表现出来的悲伤和痛苦会唤起他人的帮助,这种外界的支持——来自朋友和家人的关心、也有助于治愈伤痛。
3) 安慰别人也的确会带来快感:安慰他人,减少他们的痛楚,会使提供帮助的人感到快乐。在成人面前,大多数人往往会抑制自己安慰他人的愿望,即使他们极为痛苦并且表露无遗,但是在孩子面前就会表露出来。
4) 悲伤还有一种功效,就是让我们能够重拾自己的勇气,保存精力。当然,当悲伤和痛苦交叠时就无法发挥这种作用,因为痛苦消耗了我们的气力。
4.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个人在经历悲伤和痛苦的时候都希望得到他人 的帮助。有些人希望远离人群独处,不愿在这样的状态下见到别人。这样的人或许是对自己的虚弱和无助感到羞愧;有些人非常骄傲,从不把不悦的情绪示人,表现出无比坚强的样子。但是事实上,一个人不愿表露情绪,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他抑制自己的表现(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这样的情绪。 不同的文化传统、教育背景和个人的性情都会影响 一个人对于情绪的态度,以及是否愿意表现出自己的悲伤和痛苦。在西方文明中,孩子和成年女性可以流泪,但是成年男性在悲伤和痛苦时流眼泪,至今为止仍被视做懦弱的表现。
5. 生理结构决定了我们会对情绪产生反应,我们通常可以理解其中传达的信息。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就一 定能感受到对方所传递的情绪。
1)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毫不吝惜地帮助和安慰可怜的人。一些人会因他人的不幸而不悦。人与人之间一 个基本的区别,就是看到他人的痛苦时的反应有所不同。我们是切身体会 到他人的痛楚而且愿意帮助他们,还是责怪那个受苦的人太过软弱而且对 我们提出这样的请求呢?
2) 有时,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不被平等地看做真正的、和我们一样的人,或者被看作动物,他们所受的苦难, 也许受苦受难会引发一 些人的同情,不至于让见到的人感到不快,很难引起所有人的怜悯,甚至会以他们的苦难为乐,而对这些牺牲品进行更严酷的折磨。
6. 眼泪并非只在悲伤和痛苦时才出现。人们在极度兴奋和开怀大笑的时候也会热泪盈眶。不过,最近一次文献研究显示,大部分成年人在感到无助的时候才会落泪。人们在痛哭过后都会感觉好一些,尽管哭泣的原因各不相同,这与个人对情绪的控制有关。
7. 情绪不仅会对我们的心境产生影响,而且大多数情绪对特定的人格特征,以及情绪失常也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比较每种现象的持续时间,可以很容易地区分情绪(短则几秒钟,长则几分钟)、心境 (可以持续数小时,甚至一两天)以及人格特征(它影响我们人生中的很长 一段时间,例如青春期,青年期,甚至我们的整个人生)。
8. 情绪失常有可能持续数星期或者数月的一个小插曲,也有可能是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 具有深远影响。它之所以区别于情绪和人格特征,不是持续时间的长短, 而是看对我们的生活质量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1) 忧郁时,我们有可能会好几个小时都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之中。忧郁型人格容易产生悲伤的感觉或者忧郁的心境,而抑郁则是一种精神失常的状态,这时悲伤和痛苦占统治地位。
2)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这些词 语混用,例如说某人因为考试成绩不佳而十分抑郁。但是,精神失常有着很多超出普通情绪反应的独特表现。
一方面,情绪失常状态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由于分数不高而产生的 “抑郁”,随着其他情绪的出现会立刻烟消云散。真正的抑郁会持续很多 天、几个月,有时甚至是很多年。在情绪失常的状态之下,某些情绪控制着这个人的生活,操纵着所有的事情,其他情绪无法介人。
在失常的状态下,当事人无法控制也不能逃避。 这种特殊的情绪非常强烈,影响到这个人的基本生活能力,吃饭、睡觉、与他人相处和工作,而且周而复始,像洪水一样泛滥。
9. 以悲伤为主的抑郁状态,我们称之为迟滞抑郁;而痛苦更为显著的, 我们称之为激动性抑郁;悲伤和痛苦不是唯一的情绪,对人对己的愤怒和恐惧,也常常会影响到抑郁的人。假如一个人时而抑郁,时而极度兴奋,那么这是两极抑郁症, 也就是传统定义下的躁郁症。
1) 抑郁的人对于改变自己的生活不仅仅感到无助, 而且绝望——他们不相信情况会有任何的好转。除了悲伤和痛苦之外,他 们还会感到自责和羞愧,因为会认为自己一文不值,认为这就是他们处于这种状态之中的原因。
2) 抑郁可能是对某种生活经历的反应,或者假如没有什么事件可以明确解释其原因的话,似乎就是凭空出现的了。
3) 几乎勿庸置疑,遗传基因对是否有可能患抑郁症具有很大影响,而且药物治疗对于抑郁也有很好的效果。心理医生无论用药与否都能对病人有所帮助,然而对于严重抑郁症患者而言,心理医生的作用能否和药物相提并论,还存在很大争议。
10. 在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独特的面部表情,没有异于常人的悲伤和痛苦的表现。在任何30秒钟的观察期内,都只能看到当事人极为痛苦,但是无法判断他们是否患有临床的抑郁症。只有通过观察每小时情绪反复出现的次数、激烈程度,才能从面部表情上明确判断出究竟是抑郁,还是仅仅由于某些重大损失而造成的悲伤和痛苦。悲伤的程度要反映在对患者的诊断上。轻度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的悲伤要比重度抑郁症患者少一些。除了悲伤的表情之外,狂躁的患者也会露出笑容,但绝不是开心的笑容。
11. 认识自己的悲伤
1) 看到悲伤的照片时,你也许会想起自己曾经由于失去什么而感到悲伤, 从而引发你当下的悲伤,请再看一遍,假如你开始感受到了这种情绪,就让它渐渐强烈起来,然后体会一下你的身体会有怎样的反应,如果你终于感觉到了,就让这些情绪尽可能蔓延。
2) 有过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的人,很容易重新回忆起当时的感觉,记起当时的事情,悲伤的情绪会再度泛滥。那些伤心的故事,时刻等待着重新上演。这样的人对于悲伤就会非常敏感,他们需要重新记起这种感觉,因为当时的痛苦并没有彻底结束。有些经历令人痛不欲生,这样的痛苦也许永远无法彻底消散。有过这种伤痛的人往往比较容易落泪,很容易在看到他人受苦的时候受到影响。
3) 面对镜子,模仿悲伤的面部表情。从而引发生理上的变化,身体和大脑都会产生反应。
向下张开嘴;嘴角下垂;在嘴角下垂的同时.尽量提起你的面颊,像眯起眼睛看东西一样.朝 着与嘴角相反的方向用力;保持上抬的面颊和下垂的嘴角之间的紧张状态;眼睛向下看,上眼睑低垂。
更难一点的动作,眉头向额头中间抬起,只是眉头抬起而不是整条眉毛;双眉皱紧并向中间抬高或许也会有所帮助,眼睛向下看,上眼睑低垂。
4) 要特别注意,这些情绪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在情绪刚刚出现的时候发生了 什么,它们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你的身体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这些情绪蔓延开来,变得尽可能激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你的头、脖子、脸 颊、喉咙、后背、肩膀、手臂、胃和双腿会产生怎样的感觉。这些都是悲伤这种情绪带给你的感觉,它们统统令人不适。假如情绪很激烈并且持续时间很长,那么这种感觉就可能非常接近真正的疼痛感。
5) 你可能会感到眼皮越来越沉重,脸颊向上提,喉晚底下开始疼,眼睛被泪水润湿。这都是悲伤带来的正常反应,看到别人处在极度的悲伤当中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反应。即便是完全陌生的人,同情的反应也很常见, 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途径之一。这种情绪会使你同情当事人的遭遇,使你产生帮助他们的欲望。
6) 看到当事人的照片,搜寻记忆的碎片或者模仿她的表情,大多数人能够体会她的悲伤,但不会痛苦。除非情绪太过强烈,或者持续的时间太久,才有可能转变成痛苦。熟悉了这种情绪以及它们带来的感受之后,你就能够在它们出现时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在面对某种失去的时候,更好地了解自己将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7) 其实每个人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悲伤何时会出现,何时转化为痛苦,又从痛苦回到悲伤,以及悲伤的情绪通常会持续多久,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方式以及你所关 心的人与你有何不同,就能减少可能出现的误传或者误解。
8) 有些人能够从悲伤中得到享受,当然不是极度悲伤时,比如看悲剧电影;也有些人对悲伤和痛苦的感觉恨之入骨,他们不顾一切地避开有可能引发这种情绪的场合,他们害怕与人过于亲近或承担义务,因为对 他人产生感情就意味着失去时会痛不欲生。
12. 认识他人的悲伤
1) 紧蹙且向上扬起的眉头是强烈的悲伤中最突出的可靠标志,因为极少有人能够刻意做出这样的表情,基本不可能是故意的伪装。即便有时人们不想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这种不由自主的蹙眉动作通常还是会泄露他们的悲伤。眉毛的运动比起下半张脸来说更难控制;或者 他的情绪并不强烈,还不足以牵动整个面部的肌肉。
2) 仔细观察眉头之间的空隙。大多数人在眉头紧皱的时候,眉头当中都会出现像一道垂直的皱纹。而有些人的脸上无 论何时都有这样一道皱纹,假如是这样,当他们皱起眉头的时候,这道皱纹就会变得更深、更黑。眉毛的动作会使当事人的上眼睑变成了三角形,有时你所能看到的悲伤仅限于此。
3) 极度悲伤同时表现在她的下半张脸上:嘴唇横向张开,下唇抬起,也许下唇应该还在颤抖。张开的嘴更加剧了这种表情的强烈程度。双唇紧张地横向张开,双颊又在肌肉的运动下向上猛烈提升;颌突起(下颚尖与下唇之间的皮肤)由于下颚肌肉的运动也向上皱起,这部分肌肉单独运动时产生的表情就是撇嘴。而此时,下唇没有因为肌肉的运动而形成撇嘴的样子,而是十 分紧张地向两边延伸。
4) 笑容有时会出现在十分痛苦的脸上。关键在于,此时嘴角的上翘是由面部肌肉的强烈运动造成的,而不是由通常制造笑容的肌肉带动的。还有一 种极微小的可能性就是,男孩在试图用微笑掩饰自己的痛苦,告诉人们他能够应付这样的悲痛。
5) 轻微的眼睑下垂,可能是轻微或者抑制住的悲伤,也有可能是感到疲倦或者不耐烦了,不经过训练,很少有人能够认出这样的表情,尤其是当它一闪而过的时候。
6) 当眼睑下垂和眉头上抬同时,这有可能是很轻微的悲伤,或者是控制住的悲伤,或者是渐渐消散的悲伤。眉毛上抬的动作越明显,加上下眼睑也稍稍有些紧张,以及眼睛注视着下方,这就是典型的悲伤的表情,就不太太可能错过或者误解它。
7) 很多人在讲话时通过抬起和压低眉毛来强调他们的言论,有些演员则常常用眉毛做出伤心的表情来强调他们所说的某个词语,这会使他们看起来更感人、表情更热情和更善良,但是这并不一定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8) 嘴部在悲伤时的表现:
嘴角下垂,这是轻度悲伤的另一表现,或者是人们在掩饰自己的悲伤。但强烈的嘴角下垂表情假如单独出现,而没有眉眼之间流露出的悲伤之情,那么它很可能就不是悲伤的表现。这看起来更像是人们在不相信或否定什么的 时候所做的动作。
只有下唇抬起时,比如撅嘴的样子, 当一个人刚刚感觉到悲伤的时候,这样的动作可能会单独出现,作为哭泣的前兆;当一个人闷闷不乐的时候,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表情。
下唇用力抬起,假如不是配合悲伤的眼眉和低垂的目光,那么它通常就不是悲伤的表现,而更像是表示不确定,就像耸肩抬手一样。
下唇上抬和抿嘴的动作,这通常是下定决心或是聚精会神的表情,而且有些人就有这样的习惯,有些人还会在这样的表情中加人一点微笑,就成了逆来顺受的象征。
9) 两种情绪混合的表现
眉眼间的悲伤和 一个近乎完整的笑容的组合。用手遮住她的嘴,看到的就是悲伤的表情, 而遮住她的眼睛和眉毛,看到的就是喜悦。这种悲喜交加的表情,例如回忆往日美好时光是幸福的,但是这些好日子结束了,一去不复返,又令人悲从中来;这种表情也有可能出现在一个人试图用微笑来掩饰内心的悲伤时。
悲伤和恐惧交织的情绪,悲伤表现在眉毛的形状上,而恐惧则表现为瞪大双眼。先用手遮住她的眉毛, 就能感觉到她的恐惧;再遮住她的双眼,就会看到悲伤表情。
悲伤和惊讶的混合体,惊讶体现在了双唇微张,双眼张开,当然不像悲伤和恐惧同时出现时双眼睁得那么大。
10) 除了眉毛,眼睛,双颊的肌肉,嘴角和下颌肌肉,还有一 个新的特点,就是抬起的双颊使得从鼻翼到嘴角的外侧出现了一条沟,这就是所谓的鼻唇纹。提升两颊的肌肉造成了这条皱纹,把她眼部以下的皮肤向上推,使眼睛眯起来。
13. 利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
1) 没有回避悲伤:当事人没有试图 掩饰自己的情绪。当出现这样极端的表情时,做出这种表情的人也能意到自己面部的变化,并且希望人们了解他们的感受。这些表情信号表示他们需要安慰,这种安慰可以是用手臂环抱住他们的肩膀,也可以是短短几 句安慰的话语。
2) 假如只有一些细微的表现,不要假定你了解某人悲伤的原因,有很多种原因可能导致一个人的悲伤;你也无法确定这个人是否希望你察觉到他的悲伤情绪,而且你也不能总认为, 应该表明自己知道了他的感受。你应该做的是:
首先就要判断出:它是代表了轻度悲伤 (或预期的失望)刚刚开始,还是强烈的悲伤情绪被努力克制住的结果。有时你可以通过表情出现的时机来判断它属于哪一类:
假如在谈话一开始就出现,那么不大可能是刚刚产生的悲伤,而是预期的悲伤,是因为从前的记忆或者事件所导致的悲伤;
假如是在谈话过程中出现,那么有可能是当时产生的悲伤,或者受到控制的、强烈的情绪的一点流露。是哪一种取 决于你们所谈论的话题。
比如,经理向下属传达他职位变动的消息时,他流露出些许悲伤的 情绪,这有可能是一种预期的悲伤>假如确实是个不好的消息,那么就是稍微有一点伤心> 假如消息很糟糕,那么就是强烈的悲伤经过克制的一点表露。
你察觉到他人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点破它,这取决于你和当事人是怎样的关系。但是这样的信息有助于你决定下一步(当时或者稍后) 怎样对待此人。
在某些情况下,经理向下属传达他职位变动的消息时,向下属表明你很抱歉令他失望是有好处的;假如这个人仍然还有机会晋升,那么表示你理解他的失意,并且会在下一轮选拔中帮助他,就能够增进你们的感情;
对另一些人而言,这比保持沉默还让他们觉得难堪甚至愤怒,令他们的失望或者说出你的歉意似乎都是虚情假意,他们会认为你只是作出了一个选择,还是认为你有失公正;
另外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是,你要传达的消息有多糟糕。假如对于当事人而言是灾难性的,那么细微的悲伤迹象有可能就是试图掩饰激烈情绪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表明你察觉到了他的感受有可能让他的悲伤更加外露。你是否希望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你从表情中发现了他或她试图掩饰的情绪,你是否应该点破甚至加以评论呢?
当你的上司向你透露你到这次不能得晋升时,她的脸上流露出些许悲伤的神情,这可能是由于她同情你,她很抱歉带给你坏消息。她是真的出于同情,并不完全同意这样的决定,还是她在你的脸上看到了悲伤因而作出同情的回应呢?她表现出的一点点悲伤无法为你解释其原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说明她的确关心你;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她的表情是假的,不是真正的关心,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悲伤时产生的面部肌肉运动是很难故意做出的。
当你的朋友向你透露刚刚听说的一个坏消息时, 流露出了一点点悲伤的神情,你或许就要追问下去,说出你的关心,表明你同情他的感受,并希望他发泄出自己的情绪。但你仍然要注意,他的这种表情或许是为了控制或掩饰激烈的情绪;你们的友情是否意味着彼此毫无秘密可言,是否有权力介入 朋友的隐私呢;你的朋友希望得到你的劝解和安慰吗;假如你只是轻轻地问一句“你还好吗”,让你的朋友自己决定是否向你倾诉他的情绪,会不会更好呢?
对于进人青春期的青少年也是这样,父母你有权力或者有责任关注和过问子女的情绪,但青少年更加渴望保留自己的隐私,希望由自己来选择何时、向谁以及倾诉什么。侵犯隐私和漠不关心之间有一条细微的分界线,你可以仅仅表示关心而不要更进一步。假如她正处在青春期,那么最好给她一点选择的余地,只要问一声“一切都还好吗”,或者 “有没有什么要帮忙的”就可以了。
悲伤常常出现在分别的时候,一般来说,在分别时表现出自己的遗憾之情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有例外。有些人难以忍受悲伤的情绪,对他们而言,坦白地表露这种情绪并不容易;另一些人来说,悲伤一旦被触发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假如分别对你们意义重大,那么你就要在非常了解对方感受的前提下作出适当的反应。
3) 悲伤情绪的细微流露确实能够说明: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这个人失去了什么而且需要有人安慰。但这种信号本身并不会说明,你是否应该为他提供这样的安慰,或者安慰他的时机是否恰当。
14. 所有的这些情况要说明的是,了解他人的情绪,并不等于知道应该如何行事, 也并不等于你就有权力或者有责任告诉对方,你对他的情绪有所察觉。你的做法要取决于他是谁,你们的关系如何,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以及你自己希望怎样处理。
第6章 愤怒
1. 使用暴力袭击别人的时候,人们的表情就是愤怒。目前情绪理论学家提出过很多种愤怒的主题,事实上,这种情绪可能有很多主题,挫败感、他人的愤怒、受到伤害的威胁,被他人拒绝以及对于我们所反对的事物的宣扬者,都是侵犯主题的变体。
1) 最有可能激起婴儿愤怒的情况,就是身体上的侵犯,比如抓住婴儿的双臂让她不能自由活动。想要做的事情受到阻碍是最容易使孩子或者成年人产生愤怒的诱因之一。假如我们认为这种侵犯是有意的,不是偶然的或者必要的,那么我们就会更加愤怒;当有人试图伤害我们的身体时,愤怒和恐惧都有可能出现。
2) 任何原因造成的挫败感,即便是没有生命的物体造成的,也会引发我们的怒气。我们甚至会因为记忆中的某次失败或者自己力不从心的事情而感到挫败。
3) 假如有人要伤害我们的心理,侮辱我们,这同样会引起愤怒和恐惧。比如被自己的爱人拒绝不但会引发悲伤,还会产生愤怒。
4) 他人的愤怒可以视为愤怒的另一诱因。愤怒操纵人,愤怒惩罚人,愤怒也报复人。愤怒最危险的特征之一就是,愤怒会导致进一步的愤怒,并且这种循环会迅速升级。几乎只有圣人才能不以自己的愤怒来回应他人的愤怒,尤其是当对方的怒气看来毫无根据并且十分自以为是的时候。
5) 对某人的行为失望也有可能使我们愤怒,特别是当我们对此人关爱有加的时候。假如最深爱的人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会让我们最愤怒,这些人最了解我们,知道我们害怕什么,我们的弱点是什么,明白什么会对我们造成最大的伤害;而且看起来,对亲近的人发怒往往比对陌生人发怒来得安全。
6) 即便素昧平生,仅仅是看到有关某人宣扬我们所反对的行为和信仰的报道,就会令我们愤怒。
2. 区分不同的诱因,并且针对自己的情况考虑何种诱因是最强有力的,最容易引发自己的愤怒,会比用不同的“行为策略”来应对愤怒的不同诱因、主题及其变体更好一些,因为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愤怒在程度和种类上都有所不同。当某人拒绝我们或者令我们失望时,我们也许会产生伤害这个人的念头,这种潜藏的邪恶意图或许就会毁掉我们的一生。
3. 愤怒的感觉有一个范围, 从轻微的恼怒到疯狂的暴怒。其间的区别不仅在于愤怒感的强烈程度,而且不同的愤怒也会带来不同的感受。
1) 恼怒则指一个人的忍耐力遭到了过分的考验。复仇是一种愤怒的行为,通常是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所受冒犯之后出现的,有时会比引起这种愤怒的行为更加激烈。
2) 愤慨是自以为是的愤怒,愠怒则是被动的愤怒。
3) 区分仇恨和持久的怨恨十分困难。这两者都不属于情绪,因为它们的持续时间都相当长,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有可能与日俱增;我们不会每时每刻都对自己仇恨或者怨恨的人怒气冲冲,但是和这个人不期而遇或者听到有关此人的消息都会轻而易举地唤起我们的愤怒。这些感觉在很大程度上由愤怒组成但又不同于愤怒。
有短时间的怨恨,也有长时间怀恨在心。你无法原谅某人的特定的一些行为,但是你会掩藏自己的怨恨,并且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时,人们就会被怨恨冲昏头脑,过分反复回想。当怨恨越积越深,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
仇恨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厌恶和不屑。仇恨的对象是无所不包的,而怨恨往往某一段特定的不满或者一系列的忿忿不平。时刻牵制着心怀仇恨的人,使他无法摆脱仇人的阴影。
它们也都不是心境,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为何仇恨或者怨恨某人,但是心境往往都是没有来由的。
4. 不同于传递悲伤的信号是寻求帮助的哭泣,我们很难找出一个特定的传递愤怒的信号。“滚开”是对侵犯者发出警告,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愤怒。然而,这似乎并不适合由他人的愤怒引发自己愤怒的情况,或者当人们在报纸上看到某人的恶劣行径时的反应。而且, 愤怒有时并不仅限于希望冒犯自己的人从眼前消失,还包括要伤害这个人的企图。
5. 愤怒很少单独持续很长时间。恐惧经常先于或者紧随愤怒出现,害怕那些激怒我们的人有可能伤害我们,害怕自己失去控制, 伤害他人。有些人会把愤怒和憎恶混合在一起,对他们所攻击的对象产生厌恶的情绪,或者厌恶自己如此轻易动怒,没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些人会因为自己生气而感到羞愧,产生负罪感。
6. 愤怒是最危险的情绪,制造伤害的冲动事实上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愤怒反应的核心部分,不同的人之间在这种暴力冲动的强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体现在愤怒的言辞或者肢体冲动上。打人、咬人、踢人等行为在婴儿中是相当普遍的,到两岁左右时,这种行为开始得到一些控制,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减少。通过学习他们才知道应该控制这些行为,而通过其他方式来制止他人的干涉、侮辱和其他种种攻击。
7. 尽管我们会指责他人在愤怒时的言行,但是我们能够理解他们。而那些没有愤怒就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人才是不可理解的,对于这样的人我们都唯恐避之不及。
1) 人们常常后悔自己在生气时说过的话。在道歉时,我们会解释自己当时被怒气冲昏了头脑,声称当时的话并不是我们的真正意图, 真正的态度被这种情绪的力量歪曲了。但是,只要怒气还有丝毫残留,道歉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道歉也不一定就能弥补已经造成的伤害。
2) 即使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十分关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并能够停下来思考是否真的要把愤怒表现出来,我们也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才能决定不表现出愤怒。这时的表现是,从愤怒减弱为烦恼,甚至完全消除气愤的信号。
3) 对于一些极易动怒而且通常很激烈的人来说,这样的斗争,包括抑制住要制造破坏,增加我们获胜的筹码,对他人的愤怒报以更强烈的怒火,激烈的言辞的冲动,尤为困难。
8. 有时候我们的确希望把自己的怒气表现出来,但愤怒时采取的行动有时候是有用而且必要的。
1) 通常情况下,我们之所以会控制自己的怒火不让它变为暴怒,是因为我们还希望和愤怒的对象继续保持现在的关系。无论对方做了什么,我们都相信,一旦自己失去控制就会对以后的相处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如果素不相识,将来也不太可能有任何关系,就有可能不再去控制自己而表现出愤怒,易怒的人假如试图掩饰自己的愤怒反应,不让自己的愤怒变成暴怒,他们要承受的负担就比我们重得多。
2) 每个人经历的每种情绪的强度都有所不同。有些人就是不会产生极度的愤怒,异乎寻常的暴怒根本不可能进人他们的生活。愤怒的不同表露不仅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易怒,同样取决于他的爆发能力,这也许是基因遗传和生长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3) 一旦言语攻击的堤防被冲破,愤怒就会失控,不断升级,这时候想要制止它并避免身体上的攻击就难上加难了。
9. 尽管有时候我们会被迫说出一些不堪的话或者进行人身伤害,或者拳头举到了半空中,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还能控制自己,甚至在暴怒的时候,停止言语和肢体的暴力。有些人看来似乎无法控制他们的愤怒,这有可能是与生俱来的特点,或者是由于大脑中某个部位受到损害的结果。
1) 当暴力可以实现某种有益的目的时,很少有人会指责它。这或许不是一种冲动,而是精心策划的行为。许多人会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暴力是合情合理的,比如反抗阻止凶手杀人。
2) 即便使用暴力有可能保住家人的生命,也并非所有人都会使用暴力。 这并不意味着,那些不使用暴力的人愤怒的极限点更髙,有些人出于恐惧不会这样做,而有些人坚守的价值观不允许他们使用暴力。
10. 生活中,我们的愤怒都不是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产生的。令我们产生愤怒、激烈情绪甚至暴力行为的刺激,也有可能出现在别人看来并不那么严重的情况下:与人意见不合,受到挑战,遭到侮辱, 或者只是有了一点点挫败感。有时我们会选择不去控制自己的怒气,不再顾及后果,或者至少在当时不考虑任何可能造成的后果。这种有些心理心理学家提倡的表现出愤怒的发泄疗法, 通常会使情况变得更糟糕。
1) 被压抑的愤怒“并不必然导致我们情绪低落、溃疡、髙血压、暴饮暴食,或者心脏病突发。只 要我们能够控制引发愤怒的局面,不是痛苦地坚守自己的愤怒, 而是把它看做一种需要纠正的不满情绪,敢于对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负责,压抑的愤怒一般就不会引起疾病”。
2) 把愤怒表现出来要付出一些代价,爱生气的人往往不受欢迎:即使没有愤怒的言行,表露在脸上和声音里流露出来的信号都在告诉对方我们生气了。假如这个人也用愤怒回应,或者不屑一顾,或许我们就更难控制自己避免冲突了。 惝怒的行为和言语会毁掉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
3) 假如我们不随意表露自己的愤怒或者尽量按照有益的方式行事,尽量不攻击激怒我们的人,我们就能生活得更好。
11. 有时愤怒很强烈,但一开头我们可能察觉不到,这里并不是指没有对自己的情绪化感觉进行关注,也并不是说, 我们没能退一步仔细考虑是否要继续表现出自己的愤怒,而是我们根本没有发现自己在生气,即便我们的言语和行为都表现出了愤怒的情绪。目前没有对这方面原因的科学研究。
1) 一个生气的人应该考虑到却往往没有考虑到的是,把自己的愤怒表露出来,是否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然有时这就是最好的办法,假如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感觉并且完全依照它行事, 我们就无法作出上述这些评估和判断;因此相当多的情况是,在怒气过后再处理不满情绪。当然有时,我们根本不关心形势的恶化, 不在乎我们和对方今后的关系会如何。
2) 我们没有意识到愤怒的情绪,在一 段时间对自己的言行无法作出判断,就极有可能在事后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即使我们当时马上能够意识到自己生气了,如果没能关注自己愤怒的感受, 不停下来回头考虑一下发生过的事情,我们还是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12. 通常我们不会长时间都感觉不到自己的怒气。也许别人会先察觉到然 后告诉我们,我们也能从自己的声音里听出来,或者从自己的想法和意图中体会出来。知道并不等于就能控制,但它至少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对于 一些人来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老话也许有用,但是另一些人也许就要至少暂时离开当时的情景才能化解怒气。
13. 逃避的现象,这种愤怒或者抱怨情绪,导致的对互动的冷漠拒绝的反应会对亲密关系造成极大破坏,当事人自认无力解决对方以及自己的情绪,所以选择退缩。男人比女人更经常出现这样的表现,假如多数男人能对配偶的抱怨作出正面的回应,表明认识到了她在生气,并且请求稍后等他作好准备并能控制自己时再讨论问题,结果就会更好。
14. 当别人并非蓄谋已久故意伤害我们的时候,把激怒我们的人和他们做的事分开对待。对他人意图重新作这样的评估,有可能让我们体会到对方的尴尬处境,从而原谅他们的过失。这种方法并不总能消除我们的怒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经过练习, 至少可以在某些时候发挥作用。
1) 与其报复以弥补我们受损的自尊心, 倒不如试着理解体会他的感受,集中思考是什么使他生气,是否是压力太大,事实上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了,最好认定他们并非心心怀恶意。 假如我们能够采取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不会再想伤害这个人,而希望帮助他走出阴影。
2) 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告诉他我们的不满:我们的愤怒是指向他的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假如愤怒并不激烈,而是慢慢出现的,我们也完全意识到了自己在生气,那么把怒气指向一件事而不是当事人就会比较容易。做到这些需要停顿片刻;
但强烈的来势汹汹的愤怒不会总允许我们作这样的停顿。特别是在不反应期当中,我们无法接收与当时的愤怒不相符的任何信息,控制自己的行为就更加困难。
3) 也许有些人并不情愿得到这样的帮助,比如喜欢以大欺小的人就希望统治别人,残忍的人要在伤害他人中得到乐趣。对于这种人而言,只有对人不对事的愤怒才能制止他们。
15. 一个建议是,烦躁时你就要远离人群。 通常,我们只有在愤怒爆发过一次之后才会有所察觉,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怒气是烦躁的心境造成的。心境烦躁时,谁都无法轻易控制自己的怒气,我们会寻找发脾气的机会。平时只会令我们稍稍厌恶的事情都会让我们加倍生气,而平时会让我们比较气愤的事 情就会令我们暴跳如雷,而且愤怒持续的时间就会比较长,而且难以控制。没人知道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心境,有时候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有所帮助,但不是每次都有用。
16. 愤怒也有一系列有益的功能:愤怒会促使我们阻止或者改变任何使我们感到愤怒的东西,对不公正行为的愤怒会带来改革的行动。
1) 只是理解他人的愤怒或者干脆置之不理,对我们毫无用处。要让激起我们怒火的人知道,他们的行为使我们不满,这样才能让他们停止这样的行为。
2) 愤怒向别人发出警告,表明我们遇到了麻烦。和其他情绪一样,愤怒也有信号,有强烈的表情和声音信号。假如他人是导致我们愤怒的原因, 那么我们的表情就告诉他,他的行为妨碍了我们。让别人知道这一点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尽管不总是这样。
17. 愤怒告诉我们需要作出一些改变。
1) 如果要最有效地实现这些改变,我们就必须清楚自己愤怒的来源: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受到了干扰,是我们受到了威胁,是自尊心受辱,是遭到反对,是他人的愤怒,还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我们的感觉是否正确,或者我们是不是很烦躁?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减少或者消除自己的不满,而表现出自己的愤怒并且采取行动是否能铲除愤怒的根源呢?
2) 我们会从自己的愤怒中得到的信息,有一部分就是:“是什么让我这样生气? ”这种信息并不一定总是显而易见的,也不一定总像我们想象的那 样。我们在受到打击时会对那些本来没有冒犯我们的人发火,这就是典型 的“柿子拣软的捏”。这种嫁祸的愤怒还会出现,在某个人激怒了我们但我们无法对他发泄时,那些好欺负的人就会成为牺牲品。
3) 表达的愤怒方式是有一定技巧的,如果用一种轻松的口吻说出你的不满,避免负面的形容词,并且带上一点点幽默,对方更有可能领会意思,修正自己的行为;用过激的言辞,虽然令对方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但是也有可能相应引起对方的怒火,这样就达不到任何好的效果。
18. 尽管愤怒和恐惧经常同时出现,它们是对同一种威胁的反应,但是愤怒有时有助于减少恐惧,并且提供能量让当事人采取行动对付这种威胁;愤怒一直被认为是沮丧的替代品,把尴尬的处境归咎于他人而不是自己。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一定正确,因为愤怒有时也会和沮丧一起出现。
19. 每种情绪都有与之相应的心境,以及情绪控制下的失常状态,同样, 不同的性格特征也被不同的情绪主宰着。就像有些人能够在悲伤中找到乐趣一样,有些人也会享受愤怒的感觉。他们会伺机跟人争执,充满敌意的交流和言语上的攻击使他们兴奋和满足。有些人甚至喜欢激烈的搏斗,经过一场热血沸腾的打斗,他们之 间能够建立起或者重建亲密的关系。相反,也有人把愤怒视做致命毒药,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来避免出现愤怒。
20. 对于愤怒来说,特征就是敌视他人。
1) 怒视,是一种局部的愤怒表情,此时只有眉毛下移而上眼睑抬起。一种可能性是,攻击性人格的人当时正在试图减少愤怒的表现,是自我克制;还有一种可能是他们只是有些厌烦了,他们的愤怒并不强烈,所以也就没有在全脸上表露出来。
2) 不能证明愤怒一定会导致心脏病,但其他研究表明敌视他人的性格特征或者愤怒的情绪(还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种)二者必有其一是导致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有心肌缺血症状的病人(冠心病)比没有这种症状的病人更经常流露出完整的或部分的愤怒表情。谈起过去的愤怒经历时把愤怒写在脸上,说明他们不仅仅是在描述自己的愤怒,而且实际上又一次经历了愤怒。愤怒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种反应就和跑上一段楼梯一样,对于已经患有心脏病的人而言,生气会使他们更有可能出现心肌缺血,也就是说增加心脏病突发的可能性。
3) 每个人都会谈论过去的情绪经历,没有真正生气的人,就没有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或许对于生性喜欢与他人为敌的人来说,愤怒很容易被激起,一旦有机会就会爆发。这就是敌视他人的性格的表现和特点之一,当他们回忆起过去的愤怒经历时就会再次体会到当时的愤怒。
21. 除了那些充满敌意的人,我们大家也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来只想描述一下某种经历,不由自主地就再次体会到了当时的感受。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当时的事情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1) 就算某一件事已经得到彻底解决,但是之前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争吵或者愤怒,那么这些积怨随时都会一触即发。
2) 假如没有积累已久的怨恨,当时的事情也已经彻底解决了,那么也有可能不生气,或者在谈起过去的愤怒经历时,人们只是做出一些一点点愤怒的表情,来辅助说明当时他们的感受。
22. 指示表情,所表达的情绪并不是人们正在经历的,它未必直接说出“生气”这个词,而是表现在部分的、一 闪而过的面部表情上,而看到的人就知道这个人并不是真的生气了。一个指示愤怒的表情,有可能仅仅是抬起上眼睑, 紧咬嘴唇,或者是压低眉毛。但假如这几种动作同时出现,就不仅仅会使看到这种表情的人感到困惑,更有可能让人真的再次生气。
23. 暴力
1) 每种情绪都有一种与之相联系的充斥着这种情绪的心境,同样,每种情绪也有一种相应的精神状态,被这种情绪主宰着。当愤怒失去控制,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时候,这种失常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
2) 言语攻击、侮辱、讽刺都是暴力的不同形式;一些非身体暴力的攻击性行为,比如过分独断专行;还有些人会使用暴力砸坏椅子、玻璃杯等等。口头辱骂他人的人同样也有攻击性和身体暴力的倾向。也有人仅仅停留在口头辱骂上,永远不会使用其他形式的暴力。
3) 身体暴力的种类也很多,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情绪失常的表现。社会学家认为,一些特定的暴力行为对社会是有利的。除和平主义者之外,一般人都相信一些战争和警察的暴力是正义的。当家人甚至陌生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暴力。不是出于阻止恶性暴力事件,而是出于报复或惩罚的暴力行为,尽管不能得到我们的认可,也是可以理解的。
4) 不同的暴力行为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这些行为是事先预谋的还是一时冲动的。这两种情况下的暴力行为都有可能是正常情绪的产物,甚至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假设一个被当做人质的人看到凶手已经杀害了一个 又一个人质,于是开始精心策划对凶手进行攻击,以免自己成为下一个受害者。这样的暴力行为就是事先谋划好的,但不是病态的,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或许一时冲动造成的暴力行为就不那么容易被社会认可了,但是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比如父母偶尔对调皮小孩的体罚, 尽管这样的行为可能会遭到一些人的批评,但还是可以理解的。
5) 不正常的状态之下的有预谋的和一时冲动的这两类暴力行为,比如杀人犯、强奸犯和虐待狂也会精心计划他们的行动,挑选目标;家庭暴力也有一时冲动造成的,没有预警,没有事先的计划,都是反社会的(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这样的行为也不一定就是精神失常造成的,比如青春期出现的群体反社会的暴力行为,因为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成年之后就不再继续暴力行为了。
仅仅是跟社会作对并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特征,即便它出现在成年人身上。
情绪失常导致的反社会暴力行为,既有可能是慢性的,也有可能在当事人的一生之中只出现一次。
施暴的人在事后可能会深深自责,也有可能没有丝毫悔意;他可能很冷静,也可能在激烈的情绪中完成施暴;暴力行为的受害者既有可能是精心筛选的,也可能是随意选取的;暴力行为可能包含虐待也可能没有。
间歇性狂暴症(IED)的定义是“不连续的几段情节,此时个人无法抗拒攻击性的冲动从而导致严重的伤害性行为或财产损失,此间行为的强烈程度与突然出现的心理社会压力几乎不成比例……个人也许会把它解释为中邪或者突然发作,这种爆发的行为是由紧张感或者某种刺激引起的,随后会带来解脱的快感”。该定义概括了暴力的一种类型一慢性的、严重的、与所受到的刺激不成比例的;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针对他人的暴力和破坏财物的暴力是由相同的原因引起的,把二者混为一谈是不对的,无法弄清它们是否有相同的成因了。
6) 暴力的成因有很多种。早年的生活环境压力,父母的照看不周,头部受伤,以及遗传基因都被证实与不同种类的暴力行为有关。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哪些因素对于哪些暴力行为而言最为重要;并且每种暴力的成因很可能也不会只有一种。
24. 认识自己的愤怒
1) 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痛不欲生的照片也能引起我们的关注,产生同情的感觉,无需知道他们痛苦的原因。但是愤怒就不是这样,要有更多的刺激我们才能体会到愤怒,比如假如人们的愤怒是指向你的,那么你有可能感到愤怒或者恐惧;看到他人愤怒的表情时,我们先要了解他们愤怒的来源,之后才能体会他们的感受。
2) 一种是利用自己的记忆来体会到愤怒:
试着回忆你过去曾经有过的某个时间,那时你怒不可遏甚至要对别人大打出手(或者已经跟别人动手);或者因为生气而大喊大叫并且说出了很多不该说的话,事后追悔莫及。
我们很少单独经历愤怒的感觉,也许还会同时感到害怕(害怕别人或者害怕自己失去控制)或厌恶(厌恶他人或者厌恶自己无法控制自 己)。你也有可能会有积极的感觉,例如自豪。
3) 另一种就是对着镜子,模仿一种表情来体会到愤怒:
眉毛下沉并聚拢,确保眉头向鼻子方向下沉;
继续保持眉毛下沉的位置,并且试着睁大眼睛,这样上眼睑就会向下沉的眉毛靠近,使劲注视前方;
确保眉毛和眼睑都已经做到了指定的动作,然后放松脸的上半部分,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脸的下半部分;
双唇紧闭,并且保持紧张的状态,不要出现皱纹,但一定要紧张;
确保下半张脸也做出正确的动作,然后把上半部分的动作也加进去,眉毛下沉并聚拢,抬起上眼睑瞪大眼睛。
4) 让我们来集中精神体会单纯的愤怒,而后试着再次体会其他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以后,就让它们任意滋长。大约30秒钟以后, 放松,仔细体会刚才的感受。
愤怒的感觉包括压迫、紧张和热。心跳加快,呼吸也变得急促;血压升高,脸也可能会变红。假如你不说话,那么就有一种咬紧牙关的倾向, 上牙碰下牙,下巴微向前伸出,还有一种向愤怒的目标移动的冲动。这是 大多数人能够体会到的感觉。
对于个人而言,也许其中某些感觉会更强烈些。注意体会你是否感觉到了发热、压迫、紧张以及牙关紧咬。
25. 认识他人的愤怒
1) 嘴唇在愤怒中的动作不尽相同:有可能会是张开的,呈方形或长方形,也有可能紧紧闭在一起,上唇紧贴下唇。这种动作似乎也很难掩饰。
达尔文发现,当人们的身体处在任何一种非常紧张的用力状态下时,嘴唇都是紧闭的。有些人控制愤怒的时候双唇紧闭以免出言不逊,对愤怒不加掩饰的时候则会张开双唇。
嘴唇变薄,这是愤怒最早出现的特征之一,在一个人还没意识到自己愤怒的时候就出现了。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还没意识到,别人就发现了你的愤怒。别人会注意到你面部的细微变化,或者声带紧张,或者声音变大。 由于愤怒时嘴唇会变薄,我们或许会错怪天生嘴唇很薄的人,认为他们很阴郁、冷淡或者充满敌意。
眉毛下沉且向中间聚拢,双眼瞪得很大,嘴是张开的,下巴向前伸,就是非常明显的愤怒表情。
上下唇紧张地抿在一起,而且下唇还向上抬升。这有可能是控制住的愤怒,或者是一种无可奈何,有些人在思考的时候会做出这样的表情,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这是他们的习惯表情。
两边嘴角都很紧张,而且下唇抬起。这种动作单独出现的时候意义很模糊,如果稍微有些不对称,可能带有一些蔑视的意味。
2) 愤怒中眼睛和眉毛
上眼睑抬起,这就是怒视,是很典型的愤怒的表现,很可能是控制住的愤怒。
上下眼险都紧张起来。这既有可能是控制住的愤怒,也有可能是稍微有点厌烦。一个人没有丝毫的愤怒, 聚精会神于某事,也会出现这样的表情。这要取决于当时的情景。
眉毛下沉并且聚拢,下眼睑稍紧张,稍稍遮住虹膜的边缘,双唇是紧闭的,这有可能是困惑或者集中精力的表现,但是它更像是控制住的愤怒或者轻微的恼怒。
假如没有下眼睑的动作, 只有紧闭的双唇,那么我们就很难确定它代表了什么。
26. 利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
1) 单从表情上你不可能看出是情绪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时候,通过当时发生的事情你能够推断出来,或者通过你们所说的和没有说出的话,或者通过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有时候你没有办法了解。知道对方生气是很重要的, 因为愤怒对他人来说是最危险的一种情绪,但是你有时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对方愤怒的对象。
2) 大多数情绪化的表情会持续2秒钟左右,有些不到1/2秒,有些长达4秒钟,但很少有超过这一范围的。一种表情的持续时间通常和表情的强度有关,持续时间长的表情一般都比简短的表情的情绪更强烈。这符合所有的情绪。
例外的情况在于,一个短暂而强烈的表情说明这个人正试图掩饰自己的情绪,这种掩饰也许是刻意的,但也有可能是无意中产生的抑制。
持续时间长但是很轻微的表情是故意控制情绪的表现。
假如一个表情中只出现了 1/2秒或者1秒,那么它就更有可能是轻微的愤怒或者刚刚开始的愤怒,而不是被控制住的愤怒。
3) 如果毫无疑问对方已经生气了,你的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和生气的人的关系。
在商业环境中,你恐怕不愿意直接面对下属的愤怒,特别是那些得不到晋升的人。或许他已经是在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假如你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并不一定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当一个愤怒的表情持续了1 秒钟以上的时候,他或许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愤怒,由于是你刚刚对他宣布了这个坏消息,那么他的愤怒恐怕就是指向你;或者他也有可能在气自己没有做到应该做的事情。
在他开口说话之前,你不会知道他是否认为这样的决定有失公正,即使他作出了回答你也无从知晓,因为他有可能不想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你,至少不是在当时的情形下。除非你对这个人非常了解,否则不要假定他已经平静下来,摆脱了愤怒的摆布。
你要忽略他所表现出来的怒气,表现得若无其事,但又要注意,仔细考虑你将要说出的话以及说话的方式。多数情况下你不能对愤怒的人说出类似于“你为什么要对我生气”或者“你生气了吗”这样的话,因为这样的言语会使别人说出恶意的话,或者做出愤怒的行为。
这并不意味着对委屈和不满的情绪可以视而不见,只是在怒火平息以后再来解决问题会更好。告诉他,“我的决定也许会让你生气,对此我很抱歉。假如在其他事情上我能够帮助你的话,请尽管告诉我。”这表示你了解他的愤怒而不是对他的怒火进行挑衅,并且告诉他尽管你作出了这样的决定,还是希望能在其他方面给予帮助。
当然,如果认为他今后仍然有机会升职,并且安抚他对你也有好处,也最好在事后再作处理。比如第二天对他说,我知道那是个坏消息,而且我也知道你会很失望。我记得当时你很沮丧(你很不高兴),也不知道再说下去对你有什么 帮助。我现在很希望能够和你谈谈你对这一决定的看法,或者过一阵子你觉得合适的时候我们再谈。” 这样,通过避免使用愤怒一词, 你就让他不太可能对你出言不逊, 同时还给了他跟你讨论这件事情的机会, 只要他愿意。
在非工作环境中,有时候对待家人朋友,并不意味着因为谁生气你就要批评她,或者指责她没有权力对你发火。恰恰相反,你要体谅她的委屈,并且给她进一步解释你的难处,所以导致这个局面。假如你这样做了,她的愤怒也就达到了目的。它使你注意到她的委屈,让你知道这对于她有多重要,并且使你通过解释对此作出了回应。你还可以进一步向她承诺要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补偿。
当你看到一个人的表情流露出了言语中没有表达的情绪,你就觉察到了连他自己都还没有认可的情绪,不要点明她的愤怒,而是表示你的理解以及你希望和她进行沟通,给她选择的余地,让她决定是否合适的时间再来谈论这件事,以免出于愤怒或是自我保护作出不得当的反应。怒气平息之后的情况会非常不同的。
4) 当你不能确定别人是否愤怒, 假如你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对方的愤怒才刚刚开始,假如仅仅是嘴唇变薄了,你应该仔细考虑,能否用你的言行阻止对方,不让他的愤怒变得更强烈。
5) 假如在你说话的时候别人的脸上闪过双眉下沉且向中间聚拢的表情,这有可能是很轻微的愤怒的表现,也很有可能出现在人们遇到困难时候的困惑或者思考的表现,这或许表示 那个人没有听懂你的话,或者很难理解谈话的内容,所以你有必要换一种方式来解释刚才的话。
6) 对于很多人来说,跟对方在愤怒时进行公平争论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我们通常会自以为了解别人为什么对我们生气,但是我们对这种不满的理解往往不同于别人的理解。这不能保证大家集中于当时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所有的建议的基础是,取决于你和你所面对的人,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别人的不满,但不要在气头上解决问题,至少双方都要尽量确保已经度过了各自的不反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