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某工作需要邀请20+用户一起讨论需求,借此机会实践用户体验地图。实践证明,用户体验地图用来多人会议整体效果还不错,故此分享一下组织过程、画地图的细节与优势。
一、组织会议:
1.明确会议目标,结合目标制定会议形式,10人以内可以采用标准会议形式发散讨论,30人一起风暴容易混乱或变成几个人的会议。用户体验地图适合3-7人头脑风暴,30+人分组讨论需求更能充分挖掘问题广度。因近期有参与此活动并分享文章、领导们都鼓励与支持我搞活动,故确定以分组画用户体验地图的方式去分析需求。
2.安排会议议程,时间需精确到时分:每个环节的时长、输出、道具,打印并分发确保参会人员清楚流程。注意需预留休息、茶歇时间、适当安排游戏提神。并预想可能出现意外的情况,如万一需求超出范围原型需要修改怎么处理?上午讨论需求下午评审原型,是否有足够的时间修改原型?
3.准备道具,与采购人员接洽、摆桌。精确计算采购数量、预备纸笔。
4.安排内部同事参与并提前演练会议,确保会议可控:提前画好体验地图确保适合业务分析,检查时间是否合理,道具是否齐全。主持人多次预演,演练的每个细节都要尽量仿真,及时修正各环节细节。
会议的核心是将目标融入小议程,将环节的可变量压缩至最小,专注用户故事的探讨与解决。
二、体验地图的细节与经验总结
用户体验地图定义:将用户接触系统的关键节点时产生的想法、感受、情绪,按顺序呈现出来,可以包含痛点、惊喜点,根据这些总结机会点。组成要素:steps、doing、thinking、feeling、experience、opportunity。
1、doing是完成任务的关键步骤,结合《用户故事地图》的解释:
.任务是描述人们做什么事情的动词短语,任务有不同的目标层级。可以从上至下把大任务拆分为子任务,也可以从下至上根据子任务总结主任务。
.任务是从左到右叙事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完成任务的关键节点
.地图的深度包括变化性和替代性的任务,关键任务与延伸的分支任务。不同边界或场景的延伸思考。
简单的描述了体验地图的概念与要素,将doing的关键环节都写好供用户参考,便开始了热烈的画图环节。
2、thingking推荐以用户故事的模板表达:“作为【一个具体用户】,我想要【一个产品特性】,这样我就可以【获得某种收益】”一个便签写一个用户故事、按照流程环节贴图。
我当时解释的是角色的所思所想,这样描述相对笼统。因参与用户都是业务专家,问题会偏向解决方案或术语,如果采用用户故事的形式应能更接近用户真实场景,让专家们更有代入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提示信息太复杂,其实可以写成“作为一名用户,我希望提示信息简洁清晰,避免我看到一大堆无用的信息,增加操作滚动条的次数。但是使用模板这样写会议时间可能会延长。
3、feeling 我们更多给的是情绪词、便于绘制情感曲线,执行时没有充分的扩句表达。
4、其他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机会点、异常边界问题思考,一般都最关注典型问题,增加异常问题专项思考,使thinking更全面。
5、绘图要求:提前约定标签颜色、画笔颜色,如thinking使用红色标签、opportunity使用蓝色标签,便于后期各小组便签合并整理。提前约定绘图方式减少参与者对无关问题的思考。
三、组织用户一起参与体验地图绘制的优势:
1、通过定义流程让会议准备更充分,会议目标、形式、流程按套路执行。每个环节目标焦点一致,比单纯讨论会议形式更新颖,不易困乏。
2、用户方、决策者、开发方现场讨论需求,2小时内获得用户故事并延伸讨论用户故事,1小时原型评审、关键问题决策,高效得出结论。
3、在客户描绘用户故事时,追问为什么,为什么想要达成这一特性,更是深入挖掘需求的绝佳机会。且专家用户组能扩大用户故事的广度,并能在现场快速达成一致。
4、小组成员包括SA、UE人员、开发人员、测试、用户多角色成员,听用户描述原始需求,让开发团队更接近用户,认可用户需求,认可设计原型,减少后续需求传达的沟通时间。引用《用户故事》内容:“最佳的解决方案来自于需要解决问题的人和能解决问题的人彼此协作。”
题外话,完成活动后感觉完成了一件大事,体验了大脑不眠不休的紧张状态,活动结束第二天才缓过来,哈哈哈,我在想那些做运营、做主持、做现场直播界面的人是怎么过的,佩服。
20180307 by 兰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