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时针已经到了2017年。打开朋友圈,大多数人都晒出了自己跨年的心愿,几乎也都同时伴着一行励志的大字:2017,做更好的自己!
看多了,生出一个疑问,人人都说要做更好的自己,可这个愿望究竟该怎么样实现?我们要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先来看看这句话的结构:更是用来表示比较的,自己是名词,也是行为的对象,重要的是这个好字。好是个形容词,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因此,好并不能指代某个具体的事物,相反它是一种主观感受。
比如你问一个男生为什么会喜欢一个女孩子,他很可能就一句话:我觉得她很好啊!而另一个刚好也认识这个女孩子的人也许就会觉得这个女孩子一点都不好。所以,好坏与否,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感受,而非客观事实的存在。
再比如许多人都会觉得马云很成功,为什么?因为他有财富,有地位,有事业,有名气。那关于成功的标准是谁界定的呢?因为我们的社会,舆论导向告诉我们成功人士的标准就是这样。
还有家庭的影响。我的父母出生于50年代,经历过比较困苦的时期,也因此保留下来勤俭节约的习惯。在他们眼里,好多都是好东西,他们认同的是年年有余,他们没法理解我们断舍离地要把好好的东西拿去扔掉。
可见,好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它既是我们的主观感受,也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比如一个十岁的孩子,他对更好的标准可能就是取得更好的成绩。一位家庭主妇理解的好可能就是老公能挣更多的钱,对她更体贴,孩子更听话,成绩更好。这和一位职场女性想要得到领导更多的关注必定是截然不同的。
事实上这些看起来我们想要的好,很多时候都是别人带给我们的观念。
见过一些抑郁症患者,用世俗的目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很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有车有房,一个不错的伴侣,听话的孩子。可在他们自己看来,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因此郁郁寡欢,甚至作出自杀或者伤害别人的行为。
很多人不能理解,说他们为什么这样啊?其实,这牵涉一个自我认知的问题。
曾经遇到一个女孩,我第一次见面就觉得她好漂亮,鹅蛋脸,双眼皮,身材也很好。可交谈之中却发现她非常自卑,一直觉得自己长得很难看。原来,她觉得漂亮的脸型是瓜子脸,像范爷那样的尖下巴,还得有170以上的个子。因此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漂亮,二十多岁也从没交过男朋友,因为她不相信有人会喜欢难看的自己。
我觉得她很漂亮,她自己觉得自己很难看,我对她的看法和她对自己的看法无疑是相反的。那么,别人对你的看法和你对自己的看法,究竟哪个更重要呢?
答案无疑是后者。一个自己觉得自己很难看的女孩子,哪怕所有人都觉得她漂亮,她自己也不会有自信。正如那个著名的伤痕实验:
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著他们的脸看!可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
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
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其实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个看法直接决定了我们的内在信念。那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的这个所谓内在信念来自何处呢?它来自于我们过往的经历,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的原生家庭。当所有这些来自外界的观念点点滴滴的聚集起来的时候,就慢慢变成一种习惯,一种我们内心看待事物,解读世界的方式。所以,当我们说要做更好的自己的时候,这个好的标准,应该是我们自己内心标准定义的好,而非外界的评判标准。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清除一些来自外界的东西,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我究竟喜欢什么?我想要什么?我理想中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为人子女到成为父母,从同学、同事到上下级关系,我们扮演了诸多的社会角色。在思考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给自己附上各种社会属性,比如成为更好的女儿,更好的妻子或者更好的领导,却常常忘了真真正正的我们自己。外在的各种角色是可以随时变化的,只有内在的那个“我”才是永远的。
因此,找到真正的“我”想要的样子,清楚自我的需求,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第一步。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才有可能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激励和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计划,帮助自己成为理想中的那个人。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在生活的间隙,停下来多问问自己,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怎样通过具体的改变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