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患者一周6本的读书秘诀
文/余金秋
放弃完美,设置deadline。
我本来是学计算机网络的,工作也与文字没太大关系,但我向往那些高产的作者。我也曾经给自己定过目标,不求每天写,但求每周一篇。但是,后来总是一拖再拖,一月一篇勉强为继。
读书也如此,每周一本书是我的口号,我的公众号就是:每周一本书,聊读书,聊成长。但是多数情况是,一本书读完前两章,到一周或者一个月的份上,读完后面忘记前面。
一直有种致命的观念困扰着我,就是完美主义。也许,在工程追求精益求精方面,完美主义是必要的。但是,事事追求完美,追求细节上的万无一失,我养成了严重拖延的毛病。
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挑战每天写一篇文章,治疗我的拖延症。这种倒逼的方法,就是以每天这个节奏,设置deadline,迫使我放弃追求细节的完美心态。其实工作几年的人多有这样的体会,重要不紧急的事,往往会因为开始追求完美,直到变成紧急加重要,不得不挑灯夜战。所以,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提前设deadline,倒着来,完成比完美好,先完成,有时间再精雕细琢。
“大多数时候,我们很容易把事情做到 80 分,但要做到 95 分,可能就要花数倍于之前的时间。在互联网+时代,「快」是核心思想之一,当你错过了某个时间,很多机会就没有了。工作也是这样,过度追求完美,你会牺牲很多效率和机会。”
如果每天保持写一篇文章,也许写一周,我就会山穷水尽。在准备写些什么内容的时候,前两天我读到一本书《快速阅读术》,作者是一位日本人,叫印南敦史,是一位书评家,他每天要给好几家杂志写书评,每年读700本书,本书是他多年的读书心得。
读这本书,我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法,即书评式阅读。
读书如抽丝的原因。
读书之所以慢,是因为害怕错过某些东西。
我就是一个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人。我逐渐养成了一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平常读很多文章,遇到好书就买,买回来翻一两页,就赋之高阁。原因是读得太慢,读得绝望,好像一本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一眼无边。那种孤独感就像面对一片大海,我虽知海里有各种奇妙生物,要去一探究竟,却被大海淹没。
我原先想,一本书再怎么慢,一天读20-30页,一周应该也能读完。我还喜欢在自己觉得重点的地方划线,无笔不读书,遇到有感想的就在空白页写上自己的话,有些金句摘抄保存到有道云笔记,为写作准备。我一度认为这是最好的读书方法,眼到、手到、心到。不管是躺着,坐着,还是站着,为追求某种高潮迭起的阅读快感。
但是,读一本书如果超过两天,基本上就是处于一种不连贯的状态,读后即忘。过了许久,只晓得读过这本书,回想不起书里的任何内容。
原因很简单,害怕错过一切美好的仔细阅读,放慢了速度。我们从小学读到高中,阅读都是为了考试,要一词一句的抠,要理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甚至要背诵下来。这种仔细阅读的训练,要求我们必须放慢节奏,要分析,而不是欣赏一本书。
不如放下执念,只为邂逅一小部分的美妙。
可是呢,往往事与愿违。就如印南敦史所讲,“即便是仔细阅读,记不住的内容还是会遗忘。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
所以,索性放下仔细阅读的执念,不如为邂逅一小部分内容而快速翻阅,像探索未知世界一样搜索,找到那些值得为之停留和记录的东西。能记住或者找到这么一小部分特别的文字,就已经足够。
印南敦史还讲,“像听音乐一样读书。是为在阅读过程中放松心情,愉悦自己。想要记住音乐,却无法欣赏音乐。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首音乐之所以美妙,是因为我们在听的过程中完全放松,而不是为了记住每一个音符或者歌词的细节。”
我毕竟不是学者,不是为做研究而阅读。放下仔细阅读,放下一定记住的执念,只为千山万水,一路有美妙,一路有惊喜。先这么读,一睹为快,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阅读一本书,给自己设置deadline,最多不超过2小时,加上边读边写,不超过3小时。如果一本书实在精彩,读完后再找时间重新阅读,不要打破时限。
边读边写,不为记忆,而为记录。
印南敦史因为是一个书评家,多数保持一天一本的频率,如果仔细阅读,就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书评。
这种方法对普通人适用,如果一本书读不下去,可以尝试为这本书写一篇书评,这种方法会逼着你想尽一切办法搜寻书中有价值的内容。
写书评的方法是边读边写,最后整理成书评。这种方法有两大好处,一是不缺内容,可长期持续;二是长期写书评可以促进阅读,培养系统化思维。而长期阅读一个领域的书,还可以形成这个领域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我没有逼稿的负担,正是因为这种原因,读一本书才漫漫无期。所以,我准备逼下自己,就是大量写书评,以记录书中有价值的方法写。
共享经济时代,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学习也应该顺应潮流,随之改变。读再多书,那些东西也不是你的,与其抱着那么大负担要去拥有,不如现学现用,立马使用读到的东西。这样还可能把读到的一两句话内化到心里。
以写书评的方式来阅读,可以迅速辨别哪些是没必要仔细阅读的,直接跳过就好,边读边把写书评要用到的内容记录下来。不为记忆,而为记录。
如何做到快速阅读?
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迷失自己。读一本书,人才是主角,是主动去探索的一个过程。是为帮助自己解决某个问题,获取某种咨询,丰富自己见闻。主动探索的过程,好过被动式的灌输。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一点没什么。如果一本书读过一遍,感觉还想读,大不了再读一遍。
《快速阅读术》提到提高阅读速度的4个步骤,分别是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仅读开头和结尾5行,确定关键词之后再阅读,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结合我自己的读书经验,解读如下:
1.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不读序言和目录,会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某些细节,忘记读这本书的目的,无法把握一本书的整体感。人的思维方式是树状结构的,但是书的呈现方式是线性结构,所以,读目录可以基于一本书的关键点,以这些关键点为中心所展开整本书的全局内容。
2.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
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单位,阅读单位决定了阅读速度。通常我们以词语或句子为单位,稍微大一点的以段为阅读单位,但是要想读得快,要以一个主题或概念为阅读单位。读一个章节的开头和结尾可以帮助寻找阅读单位。一般读前后5行,基本能判断这一章节是否需要阅读。
3.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
读一本书一定要反复想一个问题:我想从这本书获得什么?很多人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我还没开始读这本书,我怎么知道能从中得到什么。可以回到读这本书的初衷,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是什么吸引我读这本书?这本书是关于什么内容的?我可能会从中得到什么好处?这些都是设想。
所以,读一本书就是寻找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句。这种带有预测性质的阅读,是主动的探索过程。比如,去逛一家书店,书店的书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如果只给你10分钟,你怎么找到想要的书?有找书经验的人都是知道的。读书同样如此,可以把每本书的段落或句子当成是书店的书,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找到想要的信息。
4.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找到关键的内容,仔细阅读,就可以把握一本书的整体内容了。一边搜寻,一边仔细阅读,使用多种阅读节奏读一本书。
计划好明天要读的书,一周要读的书。
设置读书deadline的方法,每天可以保证阅读一本书。一周读6本,留一天自由日。
自由日这天就要计划好下一周要读的书。计划很重要,是保障能如期完成的关键。提前一天准备好下一天要读的书。不以工作忙为借口,为了今天要按时完成读书,就必须保证工作时间高效,提前起床以及做饭也要快一些。
选书也很讲究,如果只阅读自己喜欢的书,会千篇一律。每周选择一两本不太想读的书,可能会从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书中获得感动,会有意外的收获,这也是读书的乐趣之一。就像生活中,我们不能只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一样。
结语。
前面讲了一个拖延症患者一周阅读6本书的方法。一定要今日书,今日读完,读每本书都要给自己一个deadline,不要漫漫无期。有了这种约定,才会思考,为了在今天把这本书读完,应该怎么读,以及用什么样的速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