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中国旅游日。
十年前的今天,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而400多年前的今天,是《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之日。
徐霞客,(原名弘祖,1587年-1641年),字振之,号霞客,出生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明朝末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他先后四次长距离跋涉,历时30多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马克·波罗一起被誉为“东、西方游圣”。
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并著有代表作《徐霞客游记》等。
我们对徐霞客的认知大都来源于中学历史地理课本,但课本没有告诉我们徐霞客为什么可以成为“游圣”。徐霞客之所以能够成就壮阔的山水之志,与他父母的教育分不开。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徐父徐母是一对“奇葩”爹妈,但以今天的眼光看,他们都是极其成功的教育家。
让我们一起认识徐霞客的“奇葩”爹妈,看看“游圣”究竟成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
“奇葩”徐父——特别“不靠谱”
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南晹岐,就是现在的徐霞客镇。徐家是当地有名的富庶人家。
徐霞客的高祖徐经曾与唐伯虎一起进京赶考。但两人被卷入科场舞弊案,不仅被革去功名,还被判终生不能参加科考。徐经一气之下定了条家规:读书只为陶冶情操,科举不想考就不考。
这个思想传到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已经被发挥到了极致。有官员来拜访他,他竟然从后门跑出去,“扁舟入湖”,宁愿游山玩水,也不愿接待官员。有人劝捐资买官,他更是掉头就走,不予搭理。但是,他却从祖上传承了一个藏书库,不仅自己痴迷于书,也为儿子徐霞客提供了庞大的精神矿藏。
徐霞客从小最爱的就是在里面找书看,尤其喜欢《水经注》、《梦溪笔谈》、柳宗元的游记等地理书籍。受父亲影响,又读了这许多书,慢慢地就萌生出“要像张骞、玄奘、郑和那样,遍游五岳九洲”的愿望。
徐霞客从小才智过人,极有希望金榜题名,但他自从15岁参加科考落榜后就没有去考过。许多人为此叹惜,但他的父亲徐有勉却对此一笑置之:“人各有志,岂可勉强?”
在那个科举入仕为唯一出路的年代,徐有勉不顾他们评价叹惜,特别“不靠谱”地支持着儿子理想。虽然他在徐霞客19岁时就去世了,但对他的影响却一直延续。
这让我想起,李小萌在《你好,小孩》这本书里分享的一个故事:钱文忠的爸爸一生没有当面表扬过他,交流也很少。他在考大学的时候要报考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所有人都反对他,认为学习不错的他要报考那些以后就业好、工资高的专业。但他爸对他妈说,你告诉儿子,他只要真喜欢,将来没工作我养他。钱文忠就觉得,他的父亲已经做得足够了。
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如同偶像,更多的价值发挥在孩子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像一堵墙把孩子挺住。
“奇葩”徐母——特别“前卫”
如果说父亲徐有勉给徐霞客的是人生目标的影响和精神上的支持,那徐母王孺人就是头号粉丝加背后的英雄。后人评价“霞客之奇,王氏成之”,一点也不夸张。
徐母王孺人也出生于江阴的大户人家,读过很多书,10岁嫁入徐家,生徐霞客时已经41岁了。
古人都说:父母在,不远游。但徐母却思想前卫,她在后面加了一句:游必有方。她对徐霞客说:“身为男子,志在四方,羁留家园,一如篱内小鸡,车辕小马。”
徐霞客19岁时父亲过世,他在家守孝三年。三年后,22岁时的徐霞客第一次远游,徐母为他亲手缝制了“远游冠”。他们约定“春草初萌时出游,秋叶染霜时归来”。回来后,徐霞客要将游历所得讲给母亲听。
20多年间,徐霞客每年如期归来,还会给母亲带些礼物,并与母亲分享游历途中的见闻。天地之广大、流水之奇险,土风之异、灵怪窟宅之渺,常有险象环生之事,常常听得旁人瞠目结舌,可是,徐母却十分开心。她从未因此劝儿子留在家中,还鼓励徐霞客要不畏艰险,继续前行。
徐母不仅思想前卫,行动更是前卫。80岁高龄时,为了让儿子放心地继续游历山水,她特意陪儿子去了荆溪和勾曲爬山涉水,并且总是走在儿子前面,以此来告诉儿子她还康健、无需牵挂。
母亲去世后,徐霞客又在家守孝三年。此后,他又踏上旅途,还越走越远,越走越广。
我特别佩服徐母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对一个母亲而言,放手并不容易,而徐母可以说是“该放手时放手”的榜样了。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恐怕少有人送孩子远行的次数有徐霞客的母亲多吧。
教育的起点是家庭教育,真正的父爱母爱,不是为孩子安排一个“完美”的人生,而是放手支持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