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恩 图 | 花瓣网
01
访问过本市某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老总B,就是我刚开公号时说的抽屉里码满现金的那一位。
B公司旗下的公车数目忘了,总之很多(不然也不会上我们的书)。
然而,在一次座谈会上,却听到B在向主管部门的领导哭穷(这是很多企业喜欢干的事)。
说公司不赚钱,向ZF要更多政策,更多扶持
——其实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配套的一部分,确实不应该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事实上ZF对公共交通系统是有补贴的),但B说公司不赚钱却明显不是实话,这从他每年对慈善公益事业的捐助不少于千万可见一斑。
B只是“以偏概全”。
他口中的不赚钱或者只指载客收入和支出(车辆保养、折旧+员工薪酬)不平衡甚至亏损,但他没有说:算上广告费,赚得盘满钵满。
事实上,公车车体、车厢内的坐椅靠背及内车厢都能放广告(特别是一二线大城市的公交车)。广告费已经成为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盈利点,且数额不会少。
B公司?大抵不会例外。
02
大概七八年前,为了主编的某杂志的书评栏目,特意刷了一本书,书名叫作《免费:商业的未来》。还写了书评,刊载在该杂志上。
其时,“免费”尚算一个新视角,该书则是就此视角进行的探讨。
在我看来,“商业的未来是免费”说的其实不是消费者可以享受任何免费的服务,而是拐了一道弯,再付费。
想起很多年前的一天,父亲和我在客厅看电视,父亲忽然冒出一个问题:电视台是怎么赚钱的?
——在他看来,电视台每天没日没夜地播放节目,又不收钱(有线电视费当然是其一,但相较于丰富的电视节目而言费用极小)。
当然,我们都知道,是广告。
实际上,电视上很多循环播放的养生、健康、医药广告就是针对中老年人的,而后者中的一部分也确实成为了当中的埋单者。
到了网络时代和移动互联时代,这一点更加凸显。很多时候你不需要做出“购买”这个行为,于商家/平台而言你已经付了“费”。
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在影视网站看了一部电影,为该网站贡献了注意力、时间,在这当中看了几条广告。广告商为你看电影这个行为付了费(广告费),与此同时在你的大脑里植入“我是品牌,很多人用”的潜意识,有朝一日你有需要时,就会大概率、下意识地购买它。
都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演化至今已经成了:
羊毛出在猪身上,再来才回到羊身上。
03
前段时间读者R找来,说要为TA母亲写传记,希望我帮TA修改或代笔,并代理整个出版流程。
我找了相关人A,问了报价,结果发现:算上R自己需要回购的书,R出书不赚钱,反而要付一笔不小的费用。
A就说了,现在出书90%不赚钱(数据待考)。
那为什么现在很多作者要出书呢?
除了少部分像R这种纯粹为了送母亲一件礼物的行为外,不外乎两点原因:
一是实现自我价值,做作家;
二是靠积攒的“名”,来达成随之而来的“利”。
04
说以上事例是为了说明,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只看一面。
商业亦然。
商业告诉我们:不要过于急功近利,要看到再下一步的收益,如上述事例;
以及:由“一”能得“万”,只要会量化。
前者以前说过太多,这里主要说后者,即量化。
在我看来,量化的途径有二:一是复制,二是搭建。
复制又分两种:复制产品,复制行为。有时候,两者是同时进行的。
复制产品很好理解。
以文章为例,在纸媒时代,是一稿多投(当然是在报刊同意的前提下,实际上现在的报刊特别是报纸是接受一稿多投的,只要是不同区域的地方报)。做到这一点,同样一篇稿子(不是具有时效性的社评),理论上可以发无数遍。
事实上,写手圈里就有一批人是专门写那种七八百字的生活小品,然后大面积撒网的。
自媒体时代,则是一篇文章放到尽量多的自媒体平台上。
提高利润就两个办法:要就单体利润高,不怕销量低;要就在单体利润低时,想方设法把量做起来。
再说复制“行为”。
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不能偏科,长此以往,我们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会花大量时间去恶补弱科
——这是咱们的升学机制决定的,无可厚非。尤其是在我那个年代,如果有一个科目特别差,即使别的科目再拔尖也进不了好的大学,甚至连大学都进不了。
这种思维定势延续至成人,则会形成这样的思想行为习惯:哪一块是短板,就拼了命去补。
却不知道,在商业行为中,这种行为并不可取。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开个小卖部,进了一堆柴米油盐,结果发现柴旺销,盐滞销。
此时,有两种明智的做法:
A:低价抛售盐,重点销售柴;
然而,在现实中,不少人会拼命去推销盐,因为柴不愁卖。
其实,恰恰相反,你应该做的是拼命去推柴,把柴的销量尽可能地催谷到极限,而把盐低价处理掉(即止损)。这样最高效,也最省力。
B:总结柴的销售方法,复制到销售盐上去;
这就是做法复制。如果无效,那就回到A。
再说量化的第二个途径:搭建。
搭建分搭建人,以及搭建物。
个体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当时间、精力、所得触及天花板,就要学会搭建,即把你的做法教给更多的人,让他们用你的方法去做。此为组建团队,搭建人。
而搭建“物”,则是利用更高层级的工具如QUN发软件、广告投放平台等,来实现在既定的时间里产出更大的量(这关乎投入/产出的数据分析方法,以后有机会再讲)。
前段时间听说一件事,把我惊到了。
说有一个女孩子靠抢红包赚到了第一桶金。怎么做的呢?她加了很多很多微信群(数量你想象不到),然后用qiang红包ruan件来自动抢,至于她的年收入就不说了,因为说了你也未必相信。
这里不评判此种做法是否失当,只从商业角度进行探讨。
单个红包金额以及qiang红包的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且很low,但一旦量化,则产出惊人。
我以前总是说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试错,迅速试错,说的就是试产品/项目,以及试行为。
迅速找到对的那一个产品/项目/行为,然后不断复制,量化,深度挖掘,是不错的成功路径。
而小瞧一些所谓的“蝇头小利”,或对已经确定有效但看似不经意的做法熟视无睹,不懂得复制开去,则容易错失机会。
我是悟恩,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