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12月的某个晚上,我偶然浏览到吴晓波老师正在为腾讯做传记,于是迫不及待得在相关的网站上进行搜集,结果空手而归。但是对腾讯这家企业的好奇心就这么种在了当时的那个孩子心中。即使忙于找工作,忙于变成大人的样子,我心中都有一块纯粹的好奇心留给了腾讯。用了一周时间,上个月终于看完了吴晓波老师的《腾讯传》,在了结自己的一个心愿的同时,对当今的互联网巨无霸又多了一份系统的认识。其中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原来,现在处在神坛上的这些人当初也迷茫的不成样子。
长久以来,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能够成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最多、最能盈利的企业?他的成功是偶然还是战略规划的结果?
都说一个企业家的性格和才能将最终决定这家企业的所有个性。就如同苹果从来指数与乔布斯一样,腾讯从气质和灵魂的意义上,只属于马化腾。
马化腾团队有极具个性的核心能力。这也是马化腾的七种武器:
1、第一种武器:产品极简主义。
由于起始于一个体积极小的IM(InstantMessaging,即时通信)工具,腾讯从第一天起就天然地具备了“产品”的概念,并且认为“少就是最合适的”“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思考!)”“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马化腾本人是“细节美学”和“白痴主义”的偏执实践者,这在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界都是早慧的。在PC时代,它的优势并不明显,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公司哲学。腾讯也是工程师文化与产品经理文化融合的标本。如果你留心,你就会发现现在应用商店中的APP有一多半都长得像腾讯的。
第二种武器:用户驱动战略。
早在2004年,马化腾就提出,互联网公司具有三种驱动力,即技术驱动、应用驱动、用户和服务驱动,腾讯将着力于第三种能力的培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腾讯团队探索并发掘对中国用户的虚拟消费心理的掌握,他们把“虚拟道具”重新定义为用户的“情感寄托”。在技术上,腾讯形成了大数据下的用户反馈体制,在应用性工具创新方面,提供了诸多中国式的理解。
第三种武器:内部赛马机制。
互联网世界的几乎所有创新,都具备颠覆式特征,它们往往突发于边缘,从微不足道的市场上浮现出来。身在主流并取得成功的大型公司对之往往难以察觉。在腾讯的18年发展史上,决定其命运的几次重大产品创新,如QQ秀、QQ空间及微信,都不是最高层调研决策的结果,而来自中基层的自主突破,这一景象得益于马化腾在内部形成的赛马机制。
第四种武器:试错迭代策略。
与以标准化、精确化为特征的工业经济相比,互联网经济最本质的差异是对一切完美主义的叛逆。“小步、迭代、试错、快跑”,是所有互联网公司取得成功的八字秘诀。它要求公司在研发、反馈及迭代上,形成完全不同于制造业的制度构建。在这一方面,腾讯的表现可谓典范。
第五种武器:生态养成模式。
作为全球员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提供了管理超大型企业的中国经验。马化腾是进化论和失控理论的拥趸。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他试图让腾讯成为一家边界模糊的生态组织。他在QQ时代就提出让互联网“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在2013年前后,他进而提出“连接一切”和“互联网+”的理念。在对内、向外的双重延展中,腾讯形成了柔性化的组织及竞争模式。
第六种武器:资本整合能力。
腾讯是最早获得风险投资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之一,但是,一直到2011年之后,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风格。马化腾和刘炽平将腾讯的开放能力定义为流量和资本,将前者的优势和战略设想,转化并放大为后者的动力。腾讯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最大、最激进的战略型投资者之一。
第七种武器:专注创业初心。
创业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马化腾,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知识型创业者。在他的创业初心中,改善财富状况的需求让位于个人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热情。在18年中,马化腾几乎摒弃了所有的公共表演,而一直沉浸于产品本身,这构成了他最鲜明的职业特征。
以上的七种武器是吴晓波老师根据腾讯一路的发展过程总结出来的。看起来显得很博大精深,感觉这便是文章开头的那个答案了。可是后来想想,以上七点到底是结论还是方法呢?
换句话说,到底是因为腾讯现在成功了,后人进行盘点时进行了倒推,所以才有了《腾讯传》中的这几个观点?还是因为腾讯在这十几年一直是坚持以上的几个方法才取得了相应的成功,所以这么说来书中的文字也就算是描述事实。
也许腾讯帝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