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时零七分,二十五点三公里。老母亲好久没有这么励志啦。为了弥补娃本地地理没有骑行的遗憾&履行陪“女儿”喝咖啡的承诺,我今天作了有生以来最长距离的骑行。先留下我自己身心的体会不表,来说一说我家娃的几点。
首先,在他三年级的时候就时常为一件事情作准备。那就是即将来临的四年级本地地理版块的骑行。按照我们学校的课程计划,四年级学本地地理,之前的年级都是从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骑行回来,预计一百公里。但,到了我家娃四年级的时候,据说有法律规定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不能上马路骑自行车。我是支持他的老师做出的遵守法律的决定。但,丰富又有深度的本地地理版块结束后,他说;虽然我们去即墨老城、去崂山、去太清宫、去渔村都挺好的,总觉得没骑行有点遗憾。老母亲我没太仔细想随口便说:那哪天我陪你骑一次,咱从家骑到石老人海水浴场。(家长警示一:承诺before think, every time!)
在好几次暗示明示要兑现承诺的要求下,今天终于兑现了。一路风景美自不用说,幸运的是因为要兑现另一个被请喝咖啡的四个月前的承诺。我们幸运的有了一位小姐姐同行。
小姐姐的准备比我们的共享太给力很多,所以,速度上是很带劲的。最关键的是,这一路啊,小姐姐从妹妹的角度给我家这位小哥哥提了很多当哥哥的黄金律,也暂且留下这篇不表。
一路上乘着风,你追我赶。享受美景的同时当然身体也是很投入的。
最终的收获确是在思维里的,这印证了一件事情,身体的参与才会有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感受会引发确切的思维。
我们到达预定目标石老人海水浴场后,在SPR稍作休整加补充能量。孩子们就在讨论要追着夕阳往回赶最好不要像来的时候那样停停走走,又是喝水又是吃东西的。于是回去的路一路直奔,在每一个上坡的时候孩子们都说一会儿就是下坡了要咬咬牙。完全是经由来之前的经验。
回到我们终点目的地时,孩子们的讨论很证明了这次骑行的意义。
“我们两个多小时骑了二十多公里!”
“对呀,我们很厉害吧。”
“我们一个小时就可以骑十多公里叻。”
“对呀!十多公里,那么远我们一个小时都可以骑完。”
“这么说森林班骑一百公里,其实十个小时就能骑完。”
“就是的,用不了三天。”
此处,老母亲忍不住插话:“但是一直骑会很累哦,还要吃饭、休息,而且满满提高速度。骑得快的还要等骑得慢的。”
“也是哈。”跟老母亲辩论经常以这句话收尾。
百公里只需十个小时就可以骑完。然后推算出如果到北京五百多公里,那么三四天就可以骑到。最后的结论:北京也不远嘛!印证了周六Petra奶奶的讲座内容:孩子们经由自我动觉发展出确定的自信和坚定的意志力。
鉴于回家的路是上坡,我和儿子步行回家。走着走着,他又有了新思考:“马拉松世界记录是两小时多,40多公里,那跑的得多快啊?你上次说的跑半马的叔叔跑了2小时也很快啊,赶上我们骑自行车啦。”
最后他又发问:“下周体育达标长跑该先快保持优势还是保存体力最后冲刺呢?”
当然所有的答案都希望他自己得出。但,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这个所感、所思的过程。
回想起他三年级上完建筑版块就问我:“妈妈,是不是所有的高楼都是人一块一块盖起来的?”(他们建筑版块做了一百多块砖,还用砖搭了花房,盖了小烤炉。)
后来也问我就算天上的飞机也是一个一个零件的做出来再组装在一起的。但他一直无法理解银行卡里去钱是怎么放进去的,最近也在问我电影里的东西是怎么用电脑放出来的,动画片是怎么拍出来的,糖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告诉他这所有的问题都是好问题,都值得研究,长大了就会知道了。我希望借由这些问题让更多地去做,去研究,最后搞明白。而不是头脑里的理解。
于是,我也将更加支持他更多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