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孩子做出一些我们认为不太合理的行为时,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孩子的行为?
01
某一天晚饭时间,正在看动画片的妞宝贝,突然跑到桌子旁边去拿奶奶吃饭的筷子。坐在一旁的爷爷立马阻止说:“这是奶奶吃过的筷子,我们不要拿来吃了。”然后就想要从妞宝贝手里拿走筷子。
刘先生也附和说:我们不要去拿筷子喔,把它放好吧!
我知道小家伙不会无缘无故的就想去拿筷子,就问她:“你是不是想帮忙收筷子啊?”
这时候筷子已经被爷爷拿走了,妞宝贝又跑到另一边,拿到刘先生吃饭的筷子,立马摆出了一个“十字型”的样子给刘先生看,刘先生这才反应过来,妞宝贝是在学着动画片里人物的样子,拿筷子当剑来比试武术......
02
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具体内容已记不清晰,只记得在一个下雨天,一位爸爸骑自行车去接放学的孩子回家。孩子坐在自行车的后座,和爸爸共用一件雨衣。
在回家途中,孩子在后座一直动来动去,爸爸担心孩子摔倒,又担心下雨天路滑,自己把控不好自行车方向,会导致车倒人伤,一直叮嘱后座的孩子不要动来动去。
可孩子似乎没有听到爸爸的叮嘱,依旧乱动着。这时候,情绪有些着急的爸爸停下车来,对着坐在后座动来动去的孩子吼了一声:“叫你不要动来动去,你听不到吗?”
孩子委屈的看着爸爸,轻声说到:“我只是怕爸爸淋到雨,想拿雨衣盖住爸爸的身体……”
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故事中的父亲以为是孩子调皮,才在后座动来动去,殊不知孩子是在为自己着想,担心自己淋到雨水。当父亲得知自己误解了孩子的好意时,内心里肯定是内疚而又感动的吧。内疚在于没了解孩子动来动去的动机之前,就批评责备孩子,感动的是自己的孩子竟然这么懂事和贴心,懂得用行动来回馈父母对自己的爱。
03
无独有偶,之前在追《我们的爱》这部电视剧时,在剧中也看到这样一个情节。
剧中男女主角有一个7岁的女儿婷婷,婷婷从小跟着姥姥一起长大,在父母的离婚风波中,由于妈妈的过失,小婷婷在一场车祸中丧失了听力,只能依靠人工耳蜗来听声。
故事发生在只有婷婷和姥姥在家的场景。
那段时间,姥姥感冒了,一直咳嗽不停。因为感冒实在很严重,一天晚上,姥姥累得躺在沙发上睡着了,留下婷婷一个人坐在餐桌旁吃饭。婷婷看了一眼躺在沙发上的姥姥,跑回房间拿出自己的存钱罐,把里面的零钱全部倒出来后,就拿着零钱跑出去了。
婷婷跑到家附近的小店,用零钱买了一瓶梨肉罐头。带着罐头回家的途中,由于跑得太急而摔倒,带在耳朵上的人工耳蜗,也在这时掉在了地上。就在婷婷爬起来的瞬间,抬头看到了着急跑出来寻找她的姥姥。
姥姥看到,婷婷大晚上的一个人跑出来,竟然只是为了嘴馋来买罐头,平时把婷婷捧在手心里疼爱的姥姥,因为担心和着急,劈头盖脸对婷婷好一顿责备。
这时候的婷婷根本听不到姥姥任何说话的声音,根据姥姥说话的嘴型和表情,婷婷知道,姥姥很生气她一个人大晚上跑出去。
和姥姥回到家后,婷婷没有在意姥姥的责备,却第一时间跑去拿了开罐头的工具,试图打开罐头来。罐头打开了,婷婷的手也被划伤了。姥姥看到婷婷受伤的手,心疼之余彻底被激怒,一边急忙帮婷婷处理伤口,一边大声吼到:“你就这么嘴馋了嘛?这个罐头明天吃不行嘛?你非得要现在来吃嘛……”
就在姥姥帮婷婷处理好伤口,抬头准备继续责备婷婷的时候,婷婷的另一只手拿着叉子,叉了一块罐头梨肉,递到姥姥嘴边说:“姥姥,你吃。”
这时候的姥姥瞬间明白了,婷婷大晚上跑出去买罐头,一回到家就要打开来吃,并不是因为自己嘴馋,而是婷婷知道姥姥咳嗽,知道咳嗽吃梨比较好,买罐头来给姥姥吃的。
明白过来的姥姥,一把把婷婷揽过来抱在怀里,一边因为错怪了婷婷而伤心的落泪,一边重复念叨着“对不起,婷婷,姥姥错怪你了......”
04
这样的场景,不只是出现在故事里,或者电视剧里,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每天都有现场直播,就好比文章开头分享的妞宝贝的生活片段。
当孩子在做某一件大人看来很危险的事情时,大人们总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帜”,想办法进行阻止。可结果往往是这样,越无缘无故阻止孩子,越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或者逆反心,孩子就更想要去尝试。孩子越想尝试,大人心里就越着急,也就会脱口而出给孩子安上“你怎么那么不听话”、“你怎么那么调皮”、“你怎么那么淘气”等头衔。
可是为什么我们总会习惯性地误解孩子,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行为呢?当我们在生活中,被人误解的时候,心里都会感觉很难过,更何况是一个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误解?
或许我们都应该深思:是什么,令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惯性思维?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耐心?
作者简介:姣子——愿意保持好奇之心,探索一切美丽与美好的事物。做一个极致践行者和终身学习者,用文字记录成长,用行动影响宝贝成长的90后双宝妈。
公众号:锦瑟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