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对余秋雨先生的评价褒贬不一,也因如此更加引起对余秋雨先生作品的兴趣,特于寒假休息时间腾出空来,静静品读他的一部著作之一《文化苦旅》。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余秋雨先生在开篇序言这样写到,如此便展现出一种或壮阔或细腻的画面,他伫立在悬崖峭石或是涓涓溪流旁,用他眼,他的耳,他的嗅觉,他所有原始的感官以及他的思想与记忆感受并且融入到这片那片历史发生地。他从中必定是收到了历史强烈的反馈,穿过时空隧道的兵马咆哮,战鼓连天的隆隆回声在空气中震荡回响。哦,那必定是赤壁之战吧,接着这下午晴朗的夏日蓝天转眼间染成血色,马叫嘶鸣声接连不断,战旗倒落,火光冲天,兵戈铁器疲惫的再也无法挥动……当余秋雨先生再次踱步到桃林树荫下,不远处的画面再次变动了起来,三位布衣好汉,迎着春色暖风,桃花盛放,叩拜天地,滴血饮酒,一干而尽,破碗为誓,从此生死相依。
他接着写到“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都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有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只怕是如此,虽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我现在倒觉得,两者参半好过其中一者,只读书而不亲眼看怎知历史之真伪,只行走而不阅读古籍参照,如是走马观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序言最后“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文章笔墨有着不可估量之力量,大到描绘星辰万象,细微至勾画叶落纷飞,描述之间,感悟自身,感悟生命,这便是《文化苦旅》一书,关于美学的书,关于心灵的书,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星星之火闪耀的书。翻阅书本,便是次自由的历史探险之旅,每每读完一文,且需休息回味一日,呼……
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总是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如同观看戏剧亦或是电影,大概也是源于他先前从事戏剧创作所带来的影响吧,《文化苦旅》是他结束剧本写作游历四方之作,在他写过的小说也有过剧本版的比如:《冰河》,《冰河》也是余秋雨夫妇在极难困境之下,余秋雨先生的喷薄之作,算是他对当时艰难出境的自我安慰与激励。不单单是这两部作品,余秋雨先生以他的情怀和普世的人文关怀精神写出一部部良心走心的作品。基于他的经验与敏感丰富的语言能力,《文化苦旅》中游历式的描述像极了是戏剧荧幕的表演,例如在都江堰一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从开头至此段落是平静安然的环境描写,一个忽然,霎那间仿佛波起云涌,平静的风声被喝住,取而代之一片哗然破碎了那份淡定从容,只稍稍一段便瞬间感受到都江堰的气势非凡,不仅是那江声冲抵河岸的巨响,更是透过百年来历史的隆隆回音,余秋雨总是这样可以写出一件物,一处景的魂魄来。接着: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这一段渐渐收住了江河咆哮,巨浪的声音慢慢的沉了下去,成为了隆隆的背景声,在这背景声中开始了一场诉说,关于都江堰的自白。“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
守,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单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面对历史遗迹触景生情再正常不过,可触景生画便是余秋雨。
不止是都江堰,道士塔,阳关雪,北欧之夜,寻石之旅,等等篇目都是精彩之作,其诉说的被历史和大众忽略的文化,都彰显出微微之光也照亮黑夜的魅力。而苦旅的苦在读完这本书以及了解了余秋雨先生的境遇之后,就会知道苦字不止路途上的磨难,恰相反路途上的艰难也好无聊寂寞也罢倒不算什么,那个苦字是探寻到文化历史之后,品味到人生的苦,品味到文化的苦涩,文化的苦涩是国人对文化匮乏的苦也是文化因为不受关注逐渐埋没的苦,这其中的苦越品越是涩,但并没有苦涩至难以下咽,品足够了苦,其中的滋味也出来了,文化的魅力也因此展露出来。这即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