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星期天, 不想做饭,我们带着3岁的果冻去商场新开的馆子吃饭。
这家饭店环境好,菜品新,优惠力度大,一时间人满为患。本来平时去了就有座位的时间,变成了门口排队等候。
果爷出门前已经疯玩很久,此时早已饥肠辘辘,她在凳子上扭来扭去,不耐烦挂在脸上。火山马上就要爆发。
这时,隔壁一个小朋友突然莫名其妙吼了起来,声音高亢而嘹亮。果冻马上来了兴致,也跟着喊了起来。于是,你一声,我一声,军备竞赛开始,似乎不把对方压倒誓不罢休。
在众多食客的侧目中,我和果冻妈万分尴尬。
02
隔壁小朋友的爸妈开始出面制止,第一招是长篇说教:小明,你这样大喊大叫,会影响其他人的。爸爸是怎么教你来着,要遵守公共秩序,你这样大家会不喜欢你的......
然而,孩子无动于衷。
毫无效果!上第二招恐吓大法:别叫了,再叫就带你回家,晚上也不给你讲故事,信不信现在就揍你......
然而,小明大无畏精神爆发,叫得声音更大了。
轮到我来阻止果冻。
“果冻,别叫了,赶紧安静下来”。我和果冻妈同时严肃起来。果冻看我们是这样的态度,吓得不知所措。
“爸爸,我不能叫吗?”
“是的,你影响到了其他人。”
“是隔壁小朋友先叫的!”......
我们和果冻讲道理,讲着讲着,果冻突然觉得委屈,小嘴一撇,呜呜哭了起来。
意识到动用家长权威不奏效,我突然想起了那些年学过的《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此时正是实践良机。
03
第一步 迅速撤离
在公共场合不要修正行为,直接离开。
在孩子“熊”起来的时候,Ta是听不进去你的说教的。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会觉得尴尬甚至难堪,孩子也是有尊严的。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说:
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通常成人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
如果孩子的公众行为不好,此时场面已经很难控制。最好的举动就是带他离开,而不是在原地发脾气或责罚。
而且,离开才是对公共环境下其他人的真正尊重,也赢得了你和孩子平静下来的时间。
于是,我把果冻带离了众人的视线。
第二步 情绪引导
描述—分析—反思
不要忘记孩子大脑发育不均衡这个事实,理智脑的发育要远远落后于情绪脑,所以,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是非常正常的,此时你和孩子生气,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你不懂事。
此时,我需要做的是情绪引导。
首先,让孩子描述情绪。“果冻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在生爸爸气吗?”“你为什么生气呢?”当孩子用语言来描述情绪,也就是Ta对情绪进行定义的时候。
有个理论认为,人的思想是受语言控制的,比如一个概念从来没有在你的语言体系里出现,那它也不会出现在你的思想里。
因此,当孩子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出Ta生气或委屈时的感受时,也就是思想意识到情绪的时刻,这种对情绪的理解能让孩子安静下来。
然后,要帮助孩子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知道情绪从哪里来,才有机会把坏情绪赶走。
“果冻为什么要哭啊?是爸爸妈妈让你觉得委屈吗?”
“就是!就是你!又不是我先喊的。”
“那是爸爸错了,爸爸道歉,还有爸爸妈妈太严厉了,吓到果冻了对吗?”......
通过这样的分析,家长有机会迅速和孩子达成和解。
最后,反思发脾气的过程。“果冻,看到你哭了,爸爸也很难过,你能感受到吗?”通过共情,让孩子学会体会别人的感受。
“还有果冻哭过以后,眼睛都肿了,就不漂亮了,因为小事就哭,是不是很不值得啊?以后我们在外面不哭好吗?”......
(实际上,如上步骤是心理认知疗法,对缓解成人的不良情绪也很有效,你可以一试)
第三步 树立规矩意识
在孩子情绪平复以后,通过他自身案例来讲解社会规则和礼节,下次表现好时,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则更容易接受规则。
孩子小不代表他不理解什么是规则。美国杜克大学一项研究表明,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明白承诺和合作的意义了,他们已经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具有社会意识和规则意识。
我的小侄子jeffrey在美国出生,3岁时,我姐带他回国探亲,大人在热络地说话,每次Jeffrey有什么需求需要打断大人,都会先说一句“Excuse me”,得到允许后才继续表达,这让在场的人惊叹不已。
我姐说,社会礼节是可以教出来的,如果同龄人、老师、家长之间多说“谢谢、请、对不起”,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样的习惯。
家长用餐前安静等候,用餐时小声说话,对服务员充分尊重,多说谢谢、麻烦你,这些具体的行动,就是在向孩子传递什么是礼节和规矩。
言传身教。想让孩子做到,自己先做到。
04
果冻此时正在她的小床上酣睡,现在7个月26天,连话都不会说。
我自导自演,把她3岁时有可能出现的情景,提前在脑海中预演了一遍。
想想我可以学以致用,制服在公共场合发飙的果爷,并且让她成为一个懂礼貌,守规矩的乖宝宝,心里阵阵暗爽。
是不是只有遇到孩子,我们才会注意起被忽视的礼节,重拾学习的热情,变得更加遵守社会秩序和规矩?
孩子,真的在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儿童就像弥赛亚,他降临到堕落的人间,是为了引导父母重返天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