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在我说与我听的时候,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说白了就是有话好好说,多倾听别人的想法,也不藏着掖着自己的所思所想。语言有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也可以把事情变糟,就看话要怎么说。
对于同一件事,我们可以粗暴地评价为:“大明打电话爱发牢骚”,也可以客观地观察结果,“本周大明给我打了三次电话,每次都说别人不尊重他”。显然,后者更能看出大明不高兴的原因,也让听的人直到如何开导他。
又比如,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总是渴望越来越亲密的关系。男孩子向心仪的女孩子提出:“我想更好地了解你”这样的需求。此时,女孩子是茫然的,“他要怎样了解我?”女孩子不知道男孩子将要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所以,男孩子不如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我想多一些时间和你聊聊,不知道你是否愿意每周和我吃一次午饭”。这样,无论女孩子是同意还是拒绝,都是在明白了男孩子的心意的前提下进行,不致于发生误会。
而更多的时候,语言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将原因归咎于对方,对于自己却总是宽容地用“不得不”开脱责任。比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或者“因为我的朋友都抽烟,所以我也不得不抽”,这都会让听者陷入不自主的境地。
而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有话都能好好说,那家庭、情侣之间的矛盾,办公室政治,甚至社会上的很多冲突都没有看起来那么不可解决。
除了“多喝热水”,你还有很多话可以说
会聊天的情侣之间,感情会快速升温,而不会聊天的,很快就能“把天聊死”。比如直男界的“万金油”——多喝热水,对于女生来说就如砒霜,说多了,感情都会变淡。特别是异地恋的情侣之间,说出“多喝热水”简直就是自己往枪口上撞。
那么在女朋友说“不舒服”、“好像生病了”、“大姨妈来了,肚子痛”,且此刻你正巧不在她身边时,该如何回应呢?卢森堡教授提出的“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就要起作用了。
首先,你要通过她的声音状态、语气和停顿是否与平时一样来观察女生的不舒服程度。毕竟,很多女生此时只是在撒娇,你只需要温柔地说句“亲爱的,我爱你”,女生一定会好很多。
如果你的女朋友此时真的是感冒发烧,那只有甜言蜜语并不能缓解她的不适感。这时你需要根据她的感受判断她的需求。大部分女生,这个时候是不想开口说话的,所以她们很难说出自己想要什么。你可以根据对她的了解,询问是不是想吃什么,或者想买什么,想看什么剧。她们虽不想说话,但只要听到自己当时心里想要的东西,一定会有回应。下一步,下单或者下载好片子,嘱咐一句按时吃药就OK啦。要是在什么都没问之前,就自顾自地说句“多喝热水,赶紧休息”之类地话,女朋友挂电话的心都有。
当然了,所有的询问也要基于平时的观察和感受,毕竟要是问了十几二十个问题都还没猜出她的想法,那结果可能就没有上面所说的那么顺利了。所以,卢森堡教授提出的“四要素”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不然到用时,就方恨观察太少了。
同样的,非暴力沟通在亲子间的运用也很普遍。
请再也不要说出“你太笨了”
“这次考试竟然没及格,你太笨了!”
“隔壁家妹妹都会,你怎么都不会,你太笨了!”
“别人都能说会道的,你嘴巴怎么那么笨!”
久而久之,孩子会给自己贴上“太笨”的标签,大部分在长大之后仍会自卑,在职场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受到同事排挤;在感情上不敢表达自己的心意,有喜欢的人也不敢去追……童年时,父母对孩子说过的话、做过的评价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家长是否看过卷子的难易程度,了解孩子日常学习中的知识盲区呢?
当用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对比时,是否知道别人已经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换来今天的成绩,而不仅仅是“聪明”?
当觉得别人能说会道时,有没有观察过别人的家长与孩子是怎样沟通的,而自己有多久没有好好与孩子聊天了?
正如卢森堡教授所说,“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及评价都是在评判人,只要别人达不到自己的期待,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反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如果上述评价在出现之前,家长先观察、感受,再与孩子沟通双方的需求,再进一步提出请求,孩子的感受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
“这次考试卷子比以前难,我看你出现了很多计算上的错误,以后是不是要检查几次再交卷呢?”
“隔壁妹妹每天练琴三个小时,一个小时练指法,两个小时弹乐曲,你是不是也尝试一下这两部分结合的练习?”
“那个姐姐演讲能力不错,刚才说了她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咱们也一起看过很多电影,你最喜欢哪一部呢?”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应该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爱了。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曾说过:“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听到别人的声音”,这大概也正是非暴力沟通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