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酷爱文字,阅读也是五花八门,记得小学3、4年级时在看《红楼梦》、《水浒传》的同时也在跟着姐姐看烂大街的武侠与言情,更有乡村停电的夜晚,居然凑煤油灯下看《聊斋志异》,毛皮一紧一紧的感觉谁试谁知道。读得杂写的文字倒是中规中矩且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学生时代几乎每篇习作都会被老师当做范文宣读、展示。
父亲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探亲都会带回些书籍,有大厚本的历史小说,也有小本的黑白连环画,我和姐姐读完便塞进或大或小的木箱。最近老家重新修葺,这些宝贝大都已风蚀霉变,大感遗憾。
母亲晚上空闲时候,常常会陪伴我们左右,灯下我们阅读、写作,母亲织件毛衣、纳只布鞋,时不时给我们指点几下,那温馨的氛围超乎文字的表达。
父亲业余时间有涉猎玄学命理,少时我也偶尔会跟着看上几眼《周易》、《滴天髓》类的,许是天资聪颖(容我得瑟下),居然对排四柱、推运、风水等也有个一知半解。
记得高中有段时间是坐最中间讲台下的第一排,最危险的地方便是最安全,或金庸或琼瑶、或路遥或高尔基,只要是本书,落入我手中不管课上课下务必第一时间看完,以免魂不守舍。
大学时开始喜欢上《小说月报》,毕业后头几年也是每期都不落下,前阵搬家清理居然有个小柜里满满都是它。往后面的就读不出当年的味道了,内容稍嫌空洞,选材也跟着时代变俗了。
在我婚后未久,父亲出了场意外,世界上最亲、最好的那个人就那么突然倒下去了,几年后更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于是我试着去探究生命的意义,也是为了平缓当时的悲痛吧,我开始阅读佛学方面的文字,便相信了生命的轮回,有些结也随之打开了,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前些年去西藏旅游,导游推荐了《西藏生死书》,当当上采购回来,置于床头,闲时读上几页,非乍阅即懂,更凭阅历参悟,生死的真相浮于纸上却又藏于文字。期间还详读了《了凡四训》,深蕴“修身律己,安身立命”之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果不其然。
今日的人工智能碰撞着传统阅读,我虽然仍对那些白底黑字的传统家伙好感不减,可阅读它们的速度却被生生耽搁下来了,图书馆借回的书常常得续借一次才能勉强读完。有时提笔写点啥却已现生疏之感,不免扼足叹惋。
最近朋友圈里似乎掀起文字热,我也想趁着心未老、身未衰,多读文字、多写文字,用心回忆与记录光阴里的故事,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