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感謝鄧博的分享,週六我在電腦屏幕上看完那六萬多字的《傳承手記:富二代眼裡的傳承》。對於在閱讀習慣上一直保持傳統(非要看紙質書不可)的我來說,簡直眼冒星光。就如我承諾的,要寫點閱讀心得。並希望用此“讀後感”帶出我的觀點:傳承是與生俱來的事,不僅僅適用於富二代!
一直沒有找到“富二代”這個詞彙的出處,只知道近年間流行應用甚廣。剛開始,它較為正面地代表巨額財富的繼承人。稍後,它又偏向負面地代表有錢且任性的年輕人。發展到現在,當年輕人被標籤為“富二代”時,會瞬間反駁:“ 你這是罵誰呢你 ?!”
回歸傳承這個主題,在我個人的理解:傳承是與生俱來的事,不僅僅適用於富二代!再簡單不過的例證就是:從我們出生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傳承了父母的DNA了。傳承的範疇應該包含:“顯形資產”與“隱形資產”。顯性資產的傳承包含了:現金、企業、物業、品牌等等。隱形資產的傳承包含了:言談舉止、興趣愛好、思維角度、精神信仰、手藝經驗等等。
我出生於廣東一個生產五金產品的家庭,父輩在1980年開始下海創業,而三十一歲的我迄今還沒有“傳承/接班”父輩所建立的產業。自行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父親才五十來歲,絕對還有精神和體力去做他喜歡的工作。其二,我的興趣不在生產製造,沒有把握可以讓企業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我相信很多沒有用“傳統定義”去傳承的年輕人必定有其不為外間所知道的原因。
在此從年輕人的角度去分享幾個身邊的故事。
有一位做建材的企業家把股份和職位都轉給女兒了,主要有一個要求:賺夠銀行利息就可以了。怎麼理解這個要求呢?就是假設這個企業所投入運營的成本都是銀行貸款所得,你賺回貸款利息就可以了。天知道投入上億的產業要賺回多少純利才可以抵消所謂的“銀行利息”啊?所以,這樣子的傳承不是每一個人都扛得住的。
有一位朋友家裡有很多兄弟姊妹,自己是老大,卻不是兄弟姊妹中最聰明的。他曾在公開場合分享:“要在兄弟姊妹中勝出,拿到家裡產業掌控權,必須要摸透父親心裡的想法,然後往那個方向走。”不知道為何,當時在現場聽到這一段,心裡涼颼颼的。所以,傳承有時候還需要“內部競爭”啊。
還有一朋友家裡經營著紙箱廠,從2010年畢業之後開始勤勤懇懇地在工廠各個崗位輪職體驗,好不容易浸泡到2016年父親退居二線讓他全權管理。結果,遇上環保風暴,紙張價格飆升,本來已是微利的生產製造業沒有熬過這幾個月,工廠現已結業。所以,不是所有傳承者都拿著一手好牌。
身邊實例太多,不逐一細數了。
與其聚焦在這些“顯形資產”的傳承,是否更應該關注那些“隱形資產”的傳承呢?因為那是根深蒂固在骨子裡的東西,那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傳承的東西。例如:父親會畫畫,他的小朋友是否對藝術也感興趣呢?媽媽是一位醫生,她的小朋友是否也喜歡研究生物科學呢?爺爺是某傳統工藝匠人,孫子是否對傳統工藝有所認知呢?奶奶是溫文有禮的家庭主婦,孫子是否待人處事也文質彬彬呢?
傳承是每個人的義務,需要傳承的東西太多,不僅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