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生活,接受一切。既自立自强,又做自己的旁观者。
【孟子曰:“舜之饭糗(qiu)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zhen)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糗,干粮。茹,吃。袗衣,华美的衣服。果,侍候在侧。
孟子说,舜没有发达的时候,吃干粮,咽野菜,看起来,一辈子也就这么过下去了,并没有要富贵发达的理想和路径。等到尧看中他,传位给他,并且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他。他做了天子,每天穿着华美的衣服,弹着琴,唱着歌,两个妻子在旁边侍候着,他的心呢,也不以为喜,淡然自得,好像他生下来就在这富贵乡中似的。
朱熹注解说:“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定故也。”不因为自己穷,就羡慕别人的富,没有羡慕,就更没有嫉妒和恨,自己安贫乐道,活在自己的世界。如果富贵呢,也不成天忍不住把钱搬出来数,数钱数到手软,数到心花怒放。这叫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没有预计自己要怎样。因为如果有预计,则实现目标就开心,没实现目标就沮丧。那就是性分不定了。这也是孔子说的“意必固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要主观臆断;不要期必,期待事情必定会怎样;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太自我。
知道自己要干啥,也知道能不能干成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就性分定了。成功了,那是我本来就有的;没成功,一辈子吃干粮咽喉野菜,那也正常。
这性分定的定,也是《大学》里“止定静安虑得”的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才能得;不得,咱照样还是定。定是自己的,在内的;得是外物,身外的。
王阳明第一次科举落榜,他说:“我不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而动心为耻。”下回再来就是。
张居正说舜:“非惟不追以往之贫贱,且忘见在之富贵矣。穷达之遇不同,而圣心之天常泰,此正所谓大行不能加,穷居不能损者也。非有得性分之理,恶能不移于外物之感哉。”
不仅不追忆感叹过去的贫贱生活,而且也不感慨哎呀现在日子真好!不管穷富,心里的天空总是瓦蓝瓦蓝的一片安泰。这一篇安泰,有大富大贵大成功,不会增加;遇到穷困,也不会减少。如果不是真正修养得到性分之至理,又怎能做到不为外物所移呢?
富贵之人,都喜欢忆苦思甜,比较典型的如潘总,经常讲在小时候在甘肃如何穷,下海后在海南如何困,这就是追忆以往之贫贱,沉醉于现在的富贵。过去的历史,就成了越穷越光荣,津津乐道,那么,现在就沉醉在富贵中了。
得到性分之理的人是怎样呢?性,是天性;分,是本分,也是天分,这里的天分,不是天才,是天命之分。你守你的本分,天命再分给你什么样的分,你就接着好了。本分是我自己掌握的,等天命之分给我分下来了,哦,原来这一份是我的,就行了。这就是得性分之理的圣人。得到了,不以为喜。得不到,也不抱怨上天待我不公。
修养这个的意义在于哪里呢,在于不为外物所移,不要让外面的人、事、物,影响你的内心。比如为利欲所移,就会被所谓“机会”牵着走,不能坚持在自己的方向上积累,以至于事业不能成功。比如为感情所移,失恋啦,他对我不好啦,又魂不守舍,然而,这并不能解决问题。
得性分之理的圣人啊,本质上是一种极大的自重,极大的骄傲,如果说我们这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圣人就好像活在第四维,看着这天,看着这地,看着这芸芸众生,也看着自己同样是芸芸众生之一。
积极生活,接受一切。既自立自强,又做自己的旁观者。
曾国藩说,读书能改人之性,甚至能改变人骨相。读这样的圣人文章,辨析其义理精粗,熟读玩味,反躬自省,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