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的初心》书名正下方,一行烫银小字“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吸引了我的视线。海南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封面设计乍看很佛系,再仔细瞧,腰封赫然印着“唯一一本影响乔布斯学禅的书”,两个乔布斯抓住了我的一颗凡俗之心。
放下这本书,或者拿起这本书,都可能缘于误会。第一种没兴趣的误会,对“禅”没兴趣。第二种有兴趣的误会,对“乔布斯”有兴趣。
整体观感
适合看本书的人,不需要对禅太有兴趣,也不需要对乔布斯太有兴趣。
首先,这不是一本讲“禅”的书,“禅”不能说、也不可说,拈花微笑的典故便是出自禅宗公案。当年佛陀在灵山开大会,天上地下各路神仙人马,纷纷赶来参加,名不见经传的弟子摩诃迦叶,关键时刻单凭一个拈花微笑的眼神,得到了佛陀的真传。
我对禅宗不了解,有点心向往之,在有限的认知里,禅宗是一个只讲故事、靠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禅宗的坐禅,不是叩拜仪式,也不是健身体式,是包含日常生活各种活动的修行方式。对一个人来说,选择了禅修这种生活方式,就要将修行贯穿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其次,腰封上那两个乔布斯看看就好,书里面的内容和乔布斯没有半点关系。乔布斯确实学禅,但学乔布斯去坐禅,不会产出一家苹果公司,产出大于等于吃一个苹果。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句谚语:每天吃一个苹果医生远离你 an apple a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学习坐禅,无疑有利于身心健康,实际效果胜过吃一个苹果。
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呢?
禅师的生活建议和禅师的禅心。书中介绍了禅修这种生活方式,以及作为禅师一生禅修的心得感悟。
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到一种遭棒喝的清醒,不是用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拈花微笑的方式,禅的语言。
禅心是禅门老师常用的谜样字眼之一,他们用这字眼来提醒弟子们跳出文字障碍,刺激弟子对自己的心和自身的存在产生惊奇,迫使你用你本性最深邃的表现来回应此一惊奇。
这本书会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
焦虑是每个人都有的,困难也和太阳一样每天照常升起,在焦虑的时候不忘初心,在困难的时候守住本心,是人到中年重要的课题。
生活是一场修行,这本书帮助我们找回初心,守住本心。对于向内在自我探索,向外在创业探索的我来说,这本书安抚了我的焦虑。
初心初学者的心,那个质朴无知的第一探问(“我是谁?”)有必要贯彻整个禅修的历程。初学者的心是空空如也,不像老手的心那样保守各种习性的羁绊。它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
作者其人
作者铃木俊隆,法号祥岳俊隆,父亲是一位禅师,1905年生于日本神奈川曹洞宗松岩寺,年少时就开始禅修训练。1959年移居美国旧金,担任曹洞宗桑港寺住持,后在美国筹建了塔撒加拉山的“禅山禅修中心”和旧金山的“禅修中心”。1971年离世,是将禅宗思想介绍到西方世界的重要日本僧人。
麻省理工学院哲学系教授休斯顿·史密斯,在铃木俊隆禅师入寂前,曾登门拜访,并询问他书里为什么没有谈到开悟。
禅师还未开口,他太太就凑过来,调皮地轻声说:“因为他还没开悟嘛!”禅师装出一脸惊恐的样子,用扇子拍拍太太,竖起一根手指在嘴边说:“嘘,千万别说出去!”大家都笑翻了。等到笑声沉寂下来,禅师说出了真正的原因:“开悟不是不重要,只是它并非禅需要强调的部分。”
铃木俊隆师承“曹洞宗”,提倡“只管打坐”,认为“所有的姿势都是在坐禅,而每一种姿势都是佛陀的姿势”,其他宗派不太接受包括“一个宗派只是佛教一个权益性的形象”在内的一些见解,于是被称为“曹洞宗”,来以示区别,并非自称。
修行时我们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我们甚至不觉得自己是在过僧院生活。对我们来说,僧院生活就是平常生活,倒是那些从城市来上香的人才是不平常的人。看到他们,我们心里会想:“啊,来了一些特别的人呢!”
但每次离开永平寺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寺里,我的感受却又不同了。我会听到各种修行的声音(撞钟声、诵经声等等),并因而深受感动。泪水从我的眼睛、鼻子、嘴巴流出来。所以说,只有从寺外来的人才会感受到寺院的修行气氛,身在其中的人实际上是不知不觉的。
铃木俊隆为人质朴敦厚、温柔谦逊、友爱敬人,这是我从书中文字感受到的,从写序言、编辑者和弟子口中听到的。网上搜来的这张禅师生活照片,从中也可瞥见,一位允许自己夫人插嘴打趣,并能露出顽童般笑容的先生,想必是一位温柔谦逊的好好先生。
阅读随记
从目录至后记全书217页,文字是禅师平时坐禅后讲话的记录,读起来颇为顺溜,没有艰涩难懂的术语。
第一部 身与心的修行
在谈到身心的时候,往往区分来谈,说身体如何,又说心灵如何,彷佛身体和心灵是两个对立的东西。有一句流行语“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说出了我们时常处于身心割裂的状态,其实是一种病态。
我们的身与心既非二、也非一。如果你认为身与心是二,那你就错了;但如果你认为身与心是一,你同样是错的。我们的身与心既是二,又是一。我们总以为所有事物不是一就是多于一,不是单数就是复数,但在实际经验里,我们的生命不只是复数,它也是单数。我们每一个人既独立而又依赖。……尽管我们有“心灵”和“肉体”这两个不同的观念,但它们实际是一体的两面,这才是正见。所以,我们坐禅时采取盘腿坐姿,为的就是要象征这个真理。
最早印象的是打坐来自于武侠片(武侠剧当中修炼内功常常采取这个姿势)。除了打坐,周围有朋友练习站桩,近期更常吹进耳朵的词是“冥想”。不同于打坐、站桩这种散发着汗味和无聊的本地土味,冥想这个词飘出的是神秘和梦幻的异域芬芳。
一时之间,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冥想,以各种方式理解冥想。有人说冥想能打开第三只眼、看见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景象,有人说冥想可接通高我,有人说冥想可能会链接到异界(不太好的那种)的能量,有人说冥想能够疗愈身体和情绪,有人说冥想会带来高效和创造力。
我本来以为,书里面也会提到冥想,结果没有,也没有说明坐禅的美好愿景,整个第一部分叙述的是坐禅的基本姿势和心态,其实在我看来,是在淳淳教诲做人的基本姿势和心态。
身体一旦萎顿,你就会失去自己,你的心也会游荡到别处去,而你也会不在自己的身体之中。这不是正道。我们必须存在于此时、此地!这是关键。你不许拥有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万物都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存在于正确的地方。当我们能够把身与心放在恰如其分的地方,那其他一切就会跟着恰如其分。
按照书里说的,做任何事都是我们本性的表现,每个人都可以试着坐禅:盘腿而坐,脊骨挺直,肩膀放松,下巴收拢,两手结印,标记念头,觉察呼吸,保持正确姿势就是正确的心灵状态。
我试着坐了1分钟,脑子里面炸开了锅,近处的脚步声,原处的汽车声,担心的事,讨厌的人,走马灯一样忽闪。原本定了10分钟的闹钟,等不到闹钟响就迫不及待睁开眼睛,腿麻、腰酸、流口水,原来什么也不做,就干坐着,是件这么难的事儿。
善与恶只是存在你心里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错的”之类的话。与其说“这是错的”,你应该说的是:“别去做!”当你有“这是错的”的想法时,就会给自己制造出困惑。……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什么事情来到,就做什么事情,好好做它!我们应该活在当下。
这些言语十分平实,从身边老者那里就可以听到,然而我并没有因为书里内容不新奇,感到不耐烦,反而觉得亲切踏实。语言有生命力,翻开书,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禅师的气场,或者说,接收到那股真实的定力。阅读安定的文字,内心也会随之安定,阅读新奇的文字,内心也会随之起伏。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以为,所谓的“自由”就是只要我喜欢的事就可以做,禅根本无须讲什么规则。但事实上,对禅修者而言,遵行某些规则是绝对必要的。只要有规则可循,你就拥有获得自由的机会。对规则不屑一顾的人,可别想要有任何自由可言。我们之所以禅修,正是为了获得完全的自由。
作为括号里,禅师口中的年轻人,我确实这么理解过自由,自由不就是没有约束,想干什么干什么嘛。我也承认,振臂高喊自由的同时,胸中包藏着一份未言明的私心:我不想被人管,我的感受最大,我不想遵守规则,却想要规则所保护的自由。
很喜欢书里面的一句话:向东走一里就是向西走一里。”对于这句话,我往自己身上去对照,是这么理解的:可以自律,也可以不自律,这是选择的自由。如果只想体验不自律的自由,就无法体验到自律的自由,这就是自由的一体两面。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不是的,因为晚起的鸟儿都饿死了,所以我们永远只能听到早起的鸟儿在叫。挣钱吃饭不容易,忙个不停是一种常态,有时找朋友说个事情,生怕打扰对方,就会先问一句“最近忙不?”
我曾经也那么忙,所以特别理解“停不下来”的那种痛苦。害怕错过,害怕落后,害怕虚度,只有填满记事本里所有空挡,才像做完了作业一样,松一口气,放心睡觉。
只要能够对宁静、平常的修行持之以恒,你的人格特质将可建立起来。如果你的心老是忙个不停,就不会有时间去建立你自己的人格,而你也将不会有所成就——修行得太卖力尤其会有这种危险。
建立人格就像做面包,你只能把面粉少量、少量地搅拌,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来,而且烤面包时必须是用中等的火候。
最清楚各位的人是各位自己,你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火候,你们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反过来说,要是你太兴奋,就会忘了什么样的火候才适合你,你将会失去方向。这是非常危险的。
成为自由创业者的日子以来,我每天工作加上学习的时间,比过去更多,多到把原来看电视剧的娱乐时间都挤掉了。过去我曾经以为自己很喜欢看电视剧,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现在知道了,不是我真的那么爱电视剧,是压力需要寻找一个出口,电视剧能转移注意力。
动力和压力,本来就有,与身俱来,其实没有必要再给自己加压,加多了,身心承受不了,自然就会想逃,逃无可逃,就容易抑郁。疲累的时候,也是意志力薄弱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做一些更不健康的事,更错误的决定。
只要你的修行时建立在贪念之上,只要你是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坐禅,就不会真的有时间去实现你的理想。此外,你也会牺牲掉修行的真义。因为你的眼睛总是看着前面,你就会为未来的你牺牲掉现在的你,最后只落得一无所得。这是荒谬的,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比这种理想主义态度更糟的是,抱着与别人争胜的心理坐禅。那真是一种可怜兮兮的修行方式。
书中上面这段话,把“坐禅”两个字替换成“生活”也是同样成立的。所谓“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难就难在这里。不是我们忘记了目标,是因为太在意目标,忘了我们当初为何会出发了。
你对佛法有没有感觉并不是重点,你对佛法感觉是好是坏也无关紧要,佛法无关乎好与坏。我们只是做我们应该做的事,这就是佛法。当然,有时候,某些激励是必要的,但激励只是激励,并非修行的真正目的,它只是一贴药。当我们感到泄气,就用得着药物,而当我们精神昂扬,就用不着任何药物。不应该把药物与食物混为一谈,有时候,药物是需要用到的,但不应该把它当成食物。
我们可以停下来,试着问问自己,动力和压力真的对做好一件事儿有帮助吗?忙碌真的能换来我们想要的吗?
动力让我们太兴奋,压力让我们太紧张,更容易把事情搞砸了。自我激励是必要的,只是不要逼自己太紧,找到自己的节奏更重要。
第三部 用心理解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做事很用心,那个东西做的很用心。细想想,我们这么说的时候,好像心里有个标准,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才能算用心。书里这部分说的“用心”恰恰是不用心,我们通常理解的用心,都带着点努力的意思,这里的用心是顺乎自然的意思。
结合生活,结合自身,自然而然去理解就是了。举个例子,看到下面这部分内容,我自然而然联想到自己的玛雅印记黄种子。(玛雅印记可以理解为类似星座之类的占卜,根据出生年月日测算出自己的类型)
种子并没有“要成长为一颗植物”的观念,但种子却拥有自己的形相,且与土地以及四周环境处于完全和谐的状态。随着生长,假以时日,种子就会把自己的本性表现出来。没有存在的东西就没有色与相,所以不管什么东西都会有它的色与相,而这色与相是与其他的存在事物完全和谐的。这么一来,就不会有烦恼可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自然”。
顺乎自然,实际上是非常积极的态势。听起来似乎很容易,我们会想到,“那不就是两手一摊嘛,多简单”。真的两手一摊,做到放下,恰恰是最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的脑子里充斥了太多诸如,我怎么想、别人怎么看、他会怎么说。
真正的坐禅就好像口渴时喝水,而感到疲倦时,小睡一下也很自然的。但如果你是因为懒惰而睡觉,因为觉得那是一种特权而睡觉,那就是不自然的。你会这样想:“我所有的朋友都跑去小睡一下,为什么我不去睡?既然大家都不工作,为什么我要卖力工作?大家都有那么多钱,为什么我不能有多一点的钱?”这不是自然。
因为你的心被某些别人的观念给纠缠住了,你不是独立的,你不是你自己,也因此那不是自然。哪怕你盘腿而坐,但只要你的坐禅不是自然的,就不是真在修行。
小到看一本书的决定,我们也会权衡再三,读这本书值不值得,要花费多少时间、金钱,当我们读这本书而不是那本书的时候,我们会错过什么。我们总是制造许多选择题,不停问到底哪一个才好,哪一个更重要呢?
记得一次聊天,朋友建议说:“如果你没有达到金钱无忧,想做个公益帮助他人或者想要自己活明白都想早了,应该先修世间法把钱的问题解决,再好好去修心。”这个观点还挺普遍的,很多朋友也都有类似的看法,先实现财富自由,然后再去做喜欢的事儿。
哪个较为重要呢?是获得开悟,还是在获得开悟之前先获得开悟?是赚一百万,还是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享受你的生命(哪怕你不可能赚到一百万)?是当个成功的人,还是在你追求成功的努力中找出努力本身的意义?如果你不知道答案,那你连练习坐禅都还不能;如果你知道答案,那你就会找到生命真正的宝藏。
看完这本书,问题不会变少,至少会多一个出来——如果禅修是值得尝试的生活方式,我到底要不要开始禅修呢?关于赚一百万重要,还是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享受生命哪怕赚不到一百万?你有答案了么,我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