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观了一位青年教师的一节语文课,想给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应该把语速慢下来。青年人脑子灵活,口齿伶俐无疑是优点,但是语速过快就是缺点了,是一大硬伤。因为语速快得连听课老师的思维都跟不上,更不用说那些学生了。表面看起来,一堂课的容量很大,其实,学生能静下来的时间很少,耳边总是连珠炮似的讲解和命令,很难有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学生的收获极其有限。
其次,在课堂上少用几个“我”字。一开课你就说:“希望同学们配合我上好这节课……”,学生回答问题没有站起来,你就用英语让他站起来,并说:“让你站起来是表示对我的尊重”。
我们不妨想一想:我是谁?我在这个课堂上是什么角色?这个课堂的主人是谁?课堂上是学生为我服务,还是我为学生服务?课堂上应该是谁配合谁?能不能少用几个“我”字?能不能试着将“我”换成“我们”?
课堂上老师使用“我”字的频率越高,一般情况下越能体现出老师是课堂上的主人。“你们给我……”“你给我回答”“我都讲了n遍了,你还没有听懂!”这是典型的以“我”为中心,“我”成了主体,学生成了客体。你有没有反思:为什么讲了n遍了,学生还没有听懂?是不是我太强势了?我有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反思一下没有听懂的原因?
第三,幻灯片的页数应该少一些。一节课三十多张幻灯片,让人眼花缭乱,不知能给学生留下多少印象。多媒体仅仅是为了辅助教学而存在的,不能让它喧宾夺主。课堂的生成有时是无法预设的,幻灯片上固定的答案,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是有束缚作用的,所以幻灯片一定要慎用,做到少而精。有时板书随课堂的生成而生成,会更灵动一些,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板书可以长时间的留在黑板上,学生可以反复看、反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