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杭州三次。准确点说,是来西湖三次。
第一次是多年前单位组织集体出游。于是,单位里几十人带着老人孩子来西湖。恰巧赶上暑假,走到哪里都是人,都是热闹,都是浮躁,做了一回杭州的看客,就那么无所谓地离开了。
第二次是开会,会期紧张,唯一的出行就是晨游西湖。不到五点,我们打车赶往西湖。开出租的师傅言语中流露的尽是不满的情绪,直言杭州出名游客增多与市民幸福生活无关。感受着杭州人的那份骄傲,我们沿西湖晨跑。晨光未全然亮起来,路灯下的西湖是那样的静美。灯光昏暗,游人未到,晨练的人也极稀少,整个西湖犹如贪睡的美人,沉沉的,安静的,睡得恣意睡得惬意。离断桥还远,看见两个人慢步行走,就悠悠地想起那几千年留在心底的故事,似乎故事中的人就在我们眼前。穿苏堤而过,享受着独有的闲适,这晴天里的早晨的西湖,明亮亮,清爽爽,在苏轼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想想雨中的西湖,寻找着诗意。匆匆游走,印象最深的是残留的荷花,斑驳的荷叶,无垠的湖面。两个小时,够回味一生了,仓促离去赶回工作地点。
这是第三次,同样是工作结束后,同样是匆匆而至,不同的是时间改在了晚上。悠悠闲闲,漫步在西湖边上,深深被那份低调而奢华所吸引。一望无际的湖面,微波连连,朦朦胧胧,路边高大挺拔的法国梧桐记录着西湖的沧桑与历史。西湖边的灯装得极为巧妙,应景又不失典雅,树下的凳子与西湖融为一体,与远处的树、桥、水、灯、光一起,营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仙境。一路步行,偶尔一片树叶随风打着璇儿在脚下转,让人不禁心生怜惜,捡起抚摸,似在絮叨耳语。行人三三两两皆是轻轻巧巧,偶有说话的也是轻轻悄悄,似乎恐怕打破这份美好的静谧。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某种情愫升起。就像朱先生所言,那些“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此刻,于我,便是享受这无边的湖景夜色好了。虽然没有如流水般的月光,也没有挨挨挤挤的荷叶,但光与影的交错,树与湖的依恋,依然带给人无尽的享受。想象着泛舟西湖,偌大的湖面,一艘古香古色的画舫游船,若能站立船头,吟诗一首,宛如天籁般的声音,是否会唤醒沉睡的西湖仙子?
最忆是杭州,更多由来是“印象西湖”。感慨老谋子的艺术之高深,选择了这么一个看似独立封闭的人间仙境,来演绎这样一个至真至纯的爱情故事。于今,我们看的是中西贯通融汇的艺术表演,四小天鹅的灵动,我爱祖国的自豪,琵琶的婉转,钢琴的浑厚,声声打动观者的心。那美好的圆月,那旋转的如意扇,那把把精致的伞,那晶亮如星的灯,流不尽的是婉转,诉不完的是痴情。人文西湖,纯美西湖,吸引着诸多追寻人来来往往。
任何文字都无法记录眼睛所看到的壮美,任何先进手段都无法传递现场带来的震撼。我无意去描绘那宏大的场景,亦或是演员缱绻的柔情,更或是观众投入的迷恋,我只是跟那么多人一样,静静地,看着,听着,感受着,回味着,想象着自己就是那翩翩起舞的女子,用生命在演绎自己的人生。
是谁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紧紧把握着属于自己的时日,不敢,也不忍心虚度。如那奔跑着撑纸伞的孩子,或者像那窗口售票的身影,甚至,如那道旁的梧桐,我相信,无论做什么,只要记住:当下,我在,就够了。这,应该是西湖给我的印象,也是对我的呼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