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反思的主题是规则。
有句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凡事都有其规律和规则。
今天早上听逻辑思维音频,其中有一篇叫做《权利的基础》,内容出自一本叫做《哈佛中国史》的书。这个音频讲的是世家大族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落,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
科举制不就是为下层民众打开一条向上的通道吗?为什么科举制度的出现会导致世家大族的衰落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又把音频文本读了一遍。
文章给出的答案是科举制的本质,其实不是给天下人一个公平晋升的机会,而是让天下人自觉进入到这个由国家掌握的系统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有的考生都变成了“天子门生”,状元都是皇上钦点的,这个权利在皇权手里。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在南北朝的时候,世家大族势力鼎盛,地方势力甚至可以与中央政府抗衡,这就为皇权的稳固埋下了隐患。作为万人之上,拥有至高王权的皇帝不乐意了,君王之榻,岂容他人打鼾?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们这些乱臣贼子,不好好为朕卖命,现在居然还敢与朕叫板,太他妈不像话了。
生气归生气,在当时中央集权相对松散的时期,皇帝对地方势力是鞭长莫及的。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怎么办呢?
南北朝的时候,朝廷和世族是合作和对抗的关系:要么你好我好,要么你死我活。而隋唐的办法则是创立科举制,让世族进入自己设计的权力制度,让他们慢慢的丧失权力的基础。所以,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声势夺人的权力,其实都有一种基础,基础一旦丧失,权力就非常脆弱。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世家大族要维持自己的权力基础其实成本挺高的,至少你得是当地的大地主,能掌握很多人,而且能组织起武装力量,还得维系当地的人员关系。他们是凭借自己在地方上的势力和皇权来对抗,所以才牛嘛。
但是有了科举之后,世家大族获得权力的途径就简单多了,他们读书,有钱请老师,再走点关系,很容易就能进入国家的政治体系。
人总是会走那些更好走的路,但是忽略那些付出的代价。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看见天下的举子都来长安参加考试,一高兴脱口而出一句话:“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大意是说,以前世家大族势力鼎盛时,朝廷拿你们没办法;现在朕的箭够得着你们啦,你们都在朕的掌控之下,所以最好都老实点。
唐代搞科举,时间一长,世家大族渐渐的放弃自己在地方上的权力基础,全部举家跑到长安去了。最终的结果是,公元905年,后来的梁武帝朱温攻进长安,在黄河边一口气杀掉了30个世族的高官,世族这才真正的没落。你说这些人不能跑吗?他们在长安住惯了,他们祖宗在地方上的根基已经丧失殆尽了,往哪儿跑啊。
皇权通过糖衣炮弹,釜底抽薪地替换了世家大族的权力基础,这才完成了对他们的削弱。
看到这,我恍然明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真实涵义。
历朝皇帝搞的这一套科举制,岂止十年啊,那是花了好几百年的时间,接力才完成的壮举。这不就是帝王之术运用的范本吗?
制定一套能将对手纳入其中的规则,用上足够的耐性和智慧,让时间去攻城略地,兵不血刃。高!真高!
我是小白,这是我反思的第二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