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如此痴迷过一本书,除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怀孕以后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等待检查结果的那段时间,经常焦虑不安,度日如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成了那段非常时期唯一的解药。
再次小心翼翼地翻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依然爱不释手,只是心中泛起不同过往的涟漪。情不自禁,几颗晶莹泪珠模糊了故事页脚我曾记下的随笔。此刻我的角色又变了:几年前我是书中某个故事里的女主角;去年我是跳出故事的已婚女青年;今日,我则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准妈妈。或许若干年后我的孩子也会出现在这其中的某个故事里吧,我不确定,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一切顺其自然就是最好。
张嘉佳不做作,很真实,不管书中的故事是真是假,起码让人读了他的作品可以放松心情,或者我宁愿相信书中故事情节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我忠于此书最根本的原因。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从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只要最后是你,就好。”这是对爱情最高的期许,最美的夙愿。 成了准妈妈,有了孩子,爱情似乎渐渐离我远去。我开始思考,未来我该如何给孩子阐述这样一个既抽象又不可回避的话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太爱她,我想给她更多的指引,但我又害怕束缚她,因为她该有自己的选择。我不愿看着她成为故事中那个嘴里叼着烟的油画少年张萍,因为我不希望她那么草率地践踏一个痴情人对她的情感;我不希望她是草莓,对爱情毫无判断,只知道喜欢就是喜欢,天涯海角都愿意随喜欢的那个人去。我想对她说,孩子,喜欢一个人确实没有错,但盲目、武断的感情不是爱。 爱不是死乞白赖得倒贴,爱是两情相悦,爱不仅要让对方幸福,也要让自己幸福。 成长就会有疼痛。在她长大的过程中,她可能还会经历失恋,那时我会告诉她,失恋也是人生一段重要的插曲,失恋并不可怕,失恋会让人变得更加理性,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可以长久,然后毅然决然地和不对的人说再见,不再任性,不再固执,谁对谁错,谁辜负谁都已经不重要,因而面对失恋要勇敢。错的永远对不了,对的永远也不会错过。我希望她面对爱情能像大饼一样理智,最终抓住适合自己的“许多”。
如果说贯穿这些温馨故事始末的主线是爱情,那么辅线就是友情。 每一段刻苦铭心的深爱都有人和你分享,每一次痛彻心扉的割舍都有人陪你烂醉,每一回犹豫不绝的踌躇都有人帮你分析,那个人就是你当下最好的朋友。 我们一生会认识很多朋友,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知识构架的改变、身处环境的变迁、人生观、价值观的颠覆,我们和朋友之间的共同语言可能会越来越少,即便是一个认识了很多年的朋友,每回换手机,把他的号码重新导入新的手机里,但当我们路过他所在的城市,无论如何还是都不会再拨通那个号码。即使这样也不用惋惜,因为当我们的记忆再翻回时光相册的那页,那时的他或她依然都是我们当初最推心置腹的朋友。
张嘉佳写这本书的时候三十出头。一个原本放荡无形的人,为了帮朋友发泄情恨,差点开车死在高速路上,那一刻起他才知道人生最最重要的生命, 只要不死就有希望,生命没了一切无从谈起。从此他的惜命论开始影响了他的心态,他的生活,也影响了我的人生、我的生活。 1999年唯一姐姐车祸离世,三十二岁离婚,后期又在医院边等待被抢救在生死一线的父亲边敲着书中故事的行文。我很惊叹,他写这些故事的时候行文平静,无忧无怨,仿佛这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就算刘晓庆,形容自己回忆狱中生活的心情用的都是“又死过一回”。张嘉佳后言,“身处绝望,反倒容易看到希望”。 “感谢三十二岁男人失去的世界,让三十三岁男人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是何等的坚韧与洒脱。
有句广告词如是说: 人生就像一趟旅程,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做一个坚韧而豁达的人生背包客,坦然积极地面对当下发生的一切, 不叹息过往,不畏惧未来,不尖酸刻薄指责别人的不合己意,不挖空心思为别人改变自己的棱棱角角,宽以待人,宽以待己,努力向着太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