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月秋风
走在天安门广场上,满地是来自全世界走向北京的脚步声,喧嚣而生动,太阳光辉下,红旗冉冉。
北京是中国的眼睛,世界在看它,它也在看世界,它的繁华与富庶,激情了多少人的梦想,这里古迹繁多,红墙黛瓦,御园里的台阁亭榭,就足以让你沉醉,还有城中各种地标性的建筑磅礴大气,与古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无不彰显古城首都的魅力。立交桥的四通八达,河岸上的密植杨柳,我都喜欢,但更喜欢老城的韵味,比如北京的后海,恭王府等,喜欢北京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对于身份不同的人,历朝历代对于四合院的门面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最高级的当然是皇宫大门,再下来应该就是王府了,大门的样式,小到门框门环,端详一眼便能看出是豪门大户还是寒门草户,所以说北京的四合院在世界上是有名分的。
四合院后来就渐渐演变成普通老百姓的住宅了,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着小小的日子,那伸展在墙外的树木枝条,衬托着对檐的屋舍,风吹时摇摆成优美的弧线,主人坐在院落的躺椅上沏杯茶,静享慢时光,多好。现在北京市内一个四合院身价动不动几千万,也越来越少了,已没有昔日气象。我爱北京胡同,就东城西城一带,小街两侧胡同众多,有几百条呢,名字也奇葩,什么干面胡同,烟袋胡同,柺棒胡同,无量大人胡同,竹竿胡同,羊尾巴胡同等等,进的巷子胡同连着胡同,东拐西拐定叫你晕头转向。以前茶余饭后,随处可见退休后的北京老头聚在街边胡同,楚河汉界那是杀得难解难分,一盘棋围一圈人,相互急了眼会爆几句粗话“丫挺得”“傻逼”的老北京的经典骂词。发音舌头是卷着的,谈话之间,地道的老北京腔调,还别说这皇城根市井语言,听起来有一股亲切~其实只有熟人北京人说话才会随便,对于生人则是很客气的。现在也很少看到这样场景喽。
大多数人北京人温良恭俭让,不管是大福之家还是升斗小民,皆不喜欢大吃大喝,不讲究穿着,他们朴素对人很有礼貌,张口闭口“您”。只是少数人平日说话时不时会流露优越感,好像天子脚下,便高人一等,平日游手好闲,靠出租房屋过的一把好日子,还有的为争家产姊妹翻脸,甚至母女也对薄公堂。看似和旁人相处容易的人,和家里人却未必。有的人到中年就开始吃低保,皇天厚土自是心安理得。北京人热情热心倒是没得说,他们喜欢着他们的喜欢,爱帮助他人,老头老太太热衷于他们的副食店找他们的口味,几乎人人爱吃芝麻酱,喝豆汁儿,若是去饭店吃一碗老北京炸酱面,服务员准会上一碗面汤,吃面喝面汤,原汤化原食嘛。我是比较喜欢吃门钉肉饼,糖油饼,炒肝,卤煮火烧,这些老皇城根胡同串子风味,想吃了大街上若找不到,就去“护国寺的小吃”寻一寻,在京二十余载,他乡成故乡,也渐渐爱上了老北京味道。
浏览街头,人声鼎沸,宽敞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呼呼而过的快递小哥,挤得满满的公交,打拼的人那个不是在用在汗水耕耘着希望?北漂岁月承载着多少异乡人的艰辛,又有多少人正经历着生活的晦暗,又各自独立孤独着,华灯初上,地下通道两个年老艺人,衣衫单薄拖沓,动情的演绎着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想起李白的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夜幕降临,四面八方涌动的人流入地铁,就像满地喳喳觅食的雀鸟要归巢。
17年是变革的一年,大街上随处可见“不忘初心”“中国梦”,北京正大刀阔斧规划改造,街道整洁了,也更优雅了,那些曾经为这个城市挥洒汗水的人们,不得已离开的,无限眷恋的离开了北京,起风的地方,退回去又何尝不是远方?他们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临近的动物园批发,还有我经常常光顾的中鼎大厦,和金五星综合批发城 都相继拆除,大到家电小到笔墨,这些地方都是我购物的革命根据地,以前不管买什么都喜欢在这些自由市场砍一砍价格,并乐在其中,买回的东西确实也物美价廉,现在买个啥,都得上京东网上商城了,包括衣服也会上淘宝买,因为穿几天只要不摘吊牌不喜欢了可以退换,这服务多好,所以说实体店前途堪忧啊。一网扫天下,这年月每个人都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光芒万丈,时代换新颜,新的社会结构,同行也深情,颠覆着传统。只是门口卖红薯的老伯不见了,琳琅满目的街边小店铺不见了,推车拉车的摆摊的不见了,热热闹闹的街景不见了,以后也不会再见,嗯,我咋莫名惆怅了呢~
在这个城市,我曾蝴蝶展翅,也曾铁马战车,走过的路,有杏花春雨,有山重水复,有眼前的苟且,还有不断继续的苟且。汪曾琪先生说:“我们,都是过客。这一生,行过的桥,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爱过的人都是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热爱这一切,温暖地爱着,认真地生活”。人到中年,一切看淡,在快节奏的北京,愿我有时间闯关,也有时间写诗聊远方,我想这里具有这个能力。
谢谢北京城,陪我一段奋斗时光,这一程行走,亦有风华,亦有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