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因为一次情绪失控,开始深刻体会到元认知的重要性。这周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元认知方法来反思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发现自己元认知能力差,于是昨天开始尝试通过坐享去增强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坐享”的方法很简单: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不认大脑胡思乱想。第一次尝试,先定个小目标吧,15分钟。
自己经常练瑜伽而且很享受练习过程,瑜伽的冥想和坐享有点类似,15分钟坐享还不是很easy嘛。
但是刚开始就遇到了大挫折,几分钟之内一直在胡思乱想。于是暗暗提醒自己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结果只专注了几个呼吸,就又开始胡思乱想,多次强行把注意力拽回,但还是以失败告终。本以为整个曲折的过程会花费十几分钟,结果却只过去了不到三分钟。
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于是正襟危坐,开始坐享,不料几个呼吸下来,思绪又开始乱飞,之后拽回还是很快飞走,几分钟后又以失败告终。
忽然想起专栏评论区,一个战友提到躺着冥想可能会比较简单,我就开始尝试,不一会,发现自己昏昏欲睡了,之前定的15分钟闹铃响后,顺手关掉,然后直接睡着了。
我很不甘心也有很多疑惑,练瑜伽时能够较容易进入状态,坐享却很难,这是为什么那?按理说坐享和瑜伽的冥想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关注的点不同。
仔细分析下,发现瑜伽更容易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兴趣,二、放松,三、锻炼身体。那坐享那?
从这三个角度来看,没有一个满足的。虽然上周的经历已经充分说明元认知的重要性,坐享就是提高元认知的方式之一。但它没有从彻底说服我,或者说我没有彻底明白坐享是怎么提高元认知的?
万老师最近在讲《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在讲到冥想方法时提到:专注呼吸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练习把握对自己大脑的控制权。
那大脑究竟是怎么样的那?
2013年,《理性动物》的作者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维西斯把大脑分为了七个思想模块:
1. 自我保护;
2. 吸引配偶,也就是“求偶模块”;
3. 保护配偶,这个模块一旦开启,人的注意力就不在异性上,而在潜在的同性竞争对手上了;
4. 群体认同感,希望加入组织,获得社交和团队合作;
5. 关爱亲属,保护自己的孩子、父母、兄弟姐妹等有基因关联的人;
6. 社会地位;
7. 避免疾病,看到不干净的东西会感到恶心,喜欢舒适的坏境。
万老师认为可能还有别的模块存在,这个“模块说”现在基本上是学界的一个共识或者说至少是主流的学说之一。
我们大脑的决策权,基本上就是被这些模块轮流掌握,它们之间又是互相竞争的关系。这就类似于动画片《头脑特工队》的场景。
那也就是各个模块替大脑做决定的?那它们又是谁做的最终决定?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中讲到,模块通过“感情”占据我们的大脑。每个模块都向我们输出一个感情,哪个感情强,哪个就容易抓住我们的注意力。
不但感情是这样,思想也是这样。比如上述的我,只想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只体会自己是一呼一吸,但根本没办法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很多想法就会不断地冒出来。这些想法,也是从各个模块中冒出来的。
而且这些模块还根本不靠谱,他们给我们的主意常常根本就是坏主意。我们被“他们”迷惑,他们不是“我们”。
那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做那?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中给出的方法是通过冥想,战胜那些模块,掌握控制权,拥有自由意志。
这是不是和笑来老师的通过坐享提高元认知能力(认知的认知)很相似,第一个认知就是“那些模块”,第二个认知就是“战胜那些模块,掌握控制权”。
既然现在我已经知道了坐享是为了战胜大脑的各个模块,又知道了各模块之间的机制,那下次再坐享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就像在看《头脑特工队》一样,冷静、旁观地观察各个模块的竞争,然后尝试把注意力慢慢拉到自己的呼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