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束河古镇 这里的冬季静悄悄图/文 西蘭
漫步束河古镇的青石板路上,
从未有过的恬静萦绕心间,
都市的繁华喧嚣渐渐远去,
随着阳光里飘来的音乐,
任思绪自由徜徉,
让时光无声无息的从身边逝去,
我只想,在静静的束河里,
聆听一段美丽而古老的故事。
游完拉市海,已是下午四点左右,还是义无反顾决定去束河古镇。热情的司机将我送到后门,并指着前面的路告诉我,顺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就可游览整个束河。并且叮嘱我,尽量在八点之前赶回大研。我表示诚意的感谢,并在这一站告别了这位留给我深刻印象的热情的司机阿虎。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束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5年入选CCTV“中国魅力名镇”。
慢悠悠地游走在束河干净的青石板路上,行人也很少,都是脚步缓慢悠闲。酒吧、餐馆、客栈都很冷清,有很多都紧闭着大门。相比之下,这里没有大研古城的喧闹繁华,它的节奏明显来得缓慢些,含蓄些,婉曲些,它所流淌出来的则是另一种慵懒到骨子里的慢生活味道,让人感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放松。
这样清闲的一座古镇,确实是适合选择旅行来放松的人来走走。它不闹腾,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没有喧嚣声,始终保持着一副孤傲清冷的模样,浓厚的生活气息丝毫不减。与大研古镇比,这是两种极致的性情,一静一闹。只可惜大研的闹有时会让人无法平静地去享受旅途的美好,而束河的静,如细水一般,缓缓长流,让人慢慢沉醉其中,并且越来越喜欢。
谁家的玉米密密麻麻挂满了整个围墙,在暖暖的冬阳下,投射出半明半暗的光影,温暖的色调,为这个冬日增添了几分明艳的色彩。以前总以为,只有土地肥沃的东北才会遇见大片大片的玉米地,才会有很多很多的玉米吃,因为自己太爱吃玉米,所以这也成了义无反顾地选择去东北念书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富,行走的地方越来越多,会慢慢发现,地域辽阔的祖国大地,竟然有很多地方都是种植大片大片玉米的,更何况四季温暖如春的云南。
四季温暖的城市,当然也少不了花花草草的点缀。随意走走,便会发现,即使是稍有寒意的初冬,也随处可见怒放的花儿,完全忽略了季节的更替。
束河古镇人家的院子都不高,偶尔抬头,总能够遇见有花盆安安静静地伫立在围墙上,和着微风,迎着蓝天,面向阳光,努力生长。
看到这情景,总会想起成都的好友强子拍下的春天油菜花地里四个成都人打麻将打得不亦乐乎的照片。在这冬天的暖阳下,几位老人围坐一团打麻将消遣闲暇时光,说说笑笑拉拉家常。大半辈子的辛劳,换得这些许清闲,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讲真,这是我在束河古镇遇到的第一批人,而且是当地人。她们安详的脸上刻满岁月沧桑,黝黑的皮肤刻画下高原生活的印记。实在太想抓拍下这难得的场景,也没有问问是否允许,不料旁边看麻将的奶奶见到我拿起相机,条件反射般地挡住了脸。深感抱歉,毕竟打扰到人家安逸的生活了。
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直肥嘟嘟的长尾巴小狗,奔跑着穿街而过,在阳光里,拉下一道长长的影子,然后瞬间消失在街角。
束河的石板路狭窄而蜿蜒,行走其中,一眼就穷尽到头,原以为此路不通,待走近才发现,旁边总有豁然开朗的转折,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转折,串起小镇的蓝天、白云、微风、垂柳、木楼……就像一根弯曲的绳索,将幽静的居所紧紧相连。青石板不规则的排列,组成了小镇居民和外来游客悠闲的路径,记录着每一次慵懒的踱步,也记录着每一次惬意的徘徊。
每走一步,总会有不同的风景在等着你。每一处风景都能给人意外的惊喜。这婀娜的虬枝上绽放的花朵,我不知道是不是梅花的一种,但能够在萧条的冬日遇见这盛大的怒放,本身就是一种幸运。这细细碎碎星星点点的白色花朵,配上这参差错落的枝干,在蓝天下简直美得不像话。
下午的阳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就这样漫无目的地穿梭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在暖暖的阳光下吹着风,闻着到处弥漫的清淡花香,看看随处可见的舒爽绿意,都感到一种莫名的幸福和满足。
放眼望去,古镇上最多的就是客栈了。听说《背包十年》的作者小鹏开的背包十年客栈也在束河古镇,这位被很多驴友、背包客羡慕或崇拜的旅行界大咖,自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我没有刻意去寻找这家客栈,只是觉得,窥一斑而知全豹,这里的每一家客栈,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主人花心思布置和规划的,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都值得慢慢去欣赏品味。
听闻,这里的商家与客栈老板大多是外地人,因为束河的美丽与宜人,来过之后便没有离开了。他们向往一种恬淡而率性的生活,因此各自用心境与情趣去营造自我的一方小天地。无论是客栈、酒吧还是巴掌小店,在纳西风格的基础上或清雅或华丽,或古朴或现代。
有的还带了强烈的店主家乡特色:北方四合院的大气与有南方小桥流水的雅致并肩;欧美风格的格调和藏家佛教的神韵比邻。束河的美,就美在她的宽容、大气、百味俱陈。每一处,都是画,每一点,都是景。
怪不得没来之前,很多人推荐来丽江一定要住在束河,这里确实是更适合居住。早晨一梦醒来,推开窗扉,青砖黛瓦的纳西民居还静静沉浸于晨曦之中,幽幽的小巷静寂无声,依依的垂柳微风轻拂。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闻花香,晒太阳,吃早餐,开启新一天的生活,这该是多么惬意。
束河距丽江七公里有余,虽说这里的布局,模式是和大研古城相同的,有与大研一样的四方街,有一样的大石桥,还有一样的青石街巷……但这里的空气都透着一股安逸,静谧。因为这里距离玉龙雪山更近,房前屋后汩汩流淌的溪水比大研的要清澈好多,一片片的水草在小溪中漂浮不定,若隐惹现,引人遐思,令人陶醉。
亲切简单的店名,自然又创意的木桩招牌,总忍不住想拍下。可这里吸引人的又何止这些,创意无处不在,这里处处充满惊喜。
小桥,流水,古朴的木屋,悠闲的人们,无处不可驻足,无处不可凝眸,安详的小镇让人感觉不到光阴的流逝。商业的场所,却无处不散发出文艺的气息。情怀,随处可见。
就在这个雪山下的村落里,阳光总是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这只可爱的狗安静地站立在丽思漫咖啡门前,似有所思,又似在等待谁的到来。
另一个台阶上,三只小狗沉浸在梦里,享受这冬日阳光下的美好。在丽江,小动物能在室外这么肆无忌惮做梦的,恐怕只有束河古镇了吧。
一不留神,会以为自己来到了欧洲。束河真是个包罗万象的地方,逛遍大街小巷,你会发现,观赏了大半个世界的风景。
红红火火的龙门客栈。这不会是电视里经常提到的龙门客栈吧。看看门前的横幅,这里一定是全国各地驴友、摄友们的聚集地。
在某客栈竟然发现了超女谭维维的照片。2010年,谭维维在束河古镇拍摄MV《在束河里》。她初到束河古镇时,被当地的美丽风景深深陶醉,后来便以此为灵感创作了环保主题的歌曲《在束河里》。MV中的镜头就像是她的视角,整部作品就是她领着歌迷们去束河古镇游览一番。
慢慢深入到街巷中去,会在不知不觉间被纳西族无处不在的民族元素所吸引。东巴的古老象形文字,东巴羊皮鼓,东巴独特的民族音乐,舞蹈,各种淘碟吧,东巴的纸坊,皮具,以及东巴绘画,雕刻,东巴文化衫等等,无一不散发着浓郁民族气息,扑面而来,挡无可挡,让人欣然沉醉。
这一切让人在无意的薰染中自然而然沉湎到这种艺术氛围中去,虽然不懂得它们,可是控制不住地想要去亲近了解追溯这种种神秘的源头,去捊一捊它纵深的脉络,感悟它神奇魅力之所在。
这静淡的一角,一切都在自由生长,古香古色与自然清新完美融合,让人瞬间爱上。这角落,总让人想起舞神杨丽萍在昆明的花团锦簇的私家花园,那是多少人艳羡着的世界呀。
蓝天下,古朴的楼宇和青瓦翘檐更显得沧桑和迷离,似在讲诉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简朴宁静的建筑风格,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温馨。他乡故事,门口两座石狮虎虎生威,“柴门闻犬吠,喜是故人来”十个字,瞬间拉近了主与客之间的距离。
慵懒。心情。整个人都随着广告标语慵懒起来。不同的城市走走,总会让人发现一种别样的生活,拥有另类的心境。
蓝色的花儿,散发出清雅的气息,静静地开放,点缀着客栈的一角。
沙漠之子,多肉君来了!就这样自然生长,就这样肆意地美着。也许这边的花儿不需要像别的城市一样,要根据气候的变化捣腾来捣腾去,冬天怕冻坏,夏天怕晒伤,小心翼翼看护也不一定成活得很好吧。
我一直以为束河不大,却没想到越往深处走去,仿佛越是走不到尽头。而那深处的风光我竟然从未见过,并且让人着迷。
沿着壹餐厅左侧的巷子一直往里走,竟然是别有洞天。果然是未知的风景最吸引人。
走过一连串特色的客栈、小餐厅、酒吧,眼前竟然是一座地势略高的山。站在山上看到的风景和在寻常巷陌看到的完全不会一样,带着这样的想法,我毅然前行。一路冷冷清清,山风很大,途中遇见三三两两的游客,便询问前面是否有路可到山顶。热情的旅人告诉我:这个时候山上已经没什么人了,要快点上去,不然天就黑了。并且详细地告诉我上山的路径。
这里应该就是之前介绍提到的聚宝山了吧。山顶巨大无比的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在冬日的余晖下,成了山谷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蓝、白、红、绿、黄的五色经幡,在这片人烟稀少的山顶上,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护佑着山谷里的居民。
从山顶放眼眺望,古镇全貌风光尽收眼底,整个村落依然保持着少数民族原生态本色,灰瓦层叠、房屋错落,一片清明宁静,只听得身边经幡发出猎猎之声。远山像是蒙上了一层白纱,给这个小村落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这里的民居算是富有滇西北高原气息的纳西族的典范了,有着“三房一照壁(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的鲜明特点。依山而建的民居,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这一切也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吧。
有人说,古民居是一个民族居住史诗的再现。在这个雪山下的村落里,我一次又一次地触摸着那些古老而陈旧的房屋的墙壁,触摸着纳西族先民用木石砖坯表达出来的生命,触摸着他们在乡野间铭记的一个个生存标志,仿佛有生命的脉搏正通过那些普通的墙壁砖瓦,一直传入我的手心,然后心灵。
一座座具有灵气的塔状玛尼堆拔地而起,玛尼堆带有藏族人文独特的气息,似高原上闪耀灵光的大地经卷。每颗石子都凝结着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虽然没发现石头上有经文、六字真言或者佛像,但我仍不敢惊扰这些神堆,只是远远地看着。
山顶寒风凛冽,光秃秃的树干在寒风里瑟瑟抖动,在逐渐暗下去的冬日天色里,略显凄清。
山顶的枯枝都是一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极富艺术形态的神圣模样,隐隐约约感觉,这山谷里居住的,是一个很有信仰的群体,他们崇尚自然,珍爱生命,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