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作为一种文化,在华夏大地源远流长,自古就被众多诗词大家所咏,关于酒的诗词歌赋更是数不甚数,酒是人们的日常所需,更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地位。
中国更是有以酒命名的城市,武帝时作为通往西域的河西四郡之一的酒泉,便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一杯未尽诗已成”,“一曲新词酒一杯”,酒是古人创作的源泉;也有因酒“沉醉不知归路”而“误入藕花深处”的。
酒作为一种饮品,适当引用是有养生功效的。喝酒当以喝得愉快,能喝多少喝多少为乐,这样既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又品得酒之味。而如今的酒文化却发展成为一种丑陋的餐桌文化,令人谈酒色变。
餐桌上存在着很多的以劝酒为乐,打着“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义,逼得不能喝酒的人喝酒,不胜酒力的人醉酒,不喝就是不给面子,你喝也不是不喝更不是,于是喝酒少了那份随意的乐趣,成了一种负担。
今天看到一男子婚宴上醉酒致其身亡的新闻,男子家属把新娘新郎和酒店还有同当事人同桌吃饭的全部告了,本来一件喜庆的事情,结果弄得这么多人摊上了事情。对于醉酒身亡的事故日常中屡见不鲜,没想到如今还是引不起足够重视。
要说这场事故中唯一庆幸的是那桌人都没劝酒,因为要工作喝的都是饮料,不然一桌子人都逃不了连带责任。所以说生活中要远离那些喝酒没有节制的人,更甚是酒后还存在侥幸心理开车的那些人,他自己不拿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当回事,你还有家人呢。
没有节制的劝酒或喝酒真的是件很不好的行为,喝酒你得知道自己的量在哪里,不要逞能,你的一时兴起喝多了,连同着家人都跟着一起担惊受怕。
一个同学的堂弟,孩子满月那天,自己高兴加上亲戚劝酒,喝到最后喝得不省人事,把自己喝进了医院,把家人吓得一晚上都没敢睡觉,直到第二天早上他醒来,家人才放下心。为此一家人特别怕他在外再喝多,一再的叮嘱他,在外应酬要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不能再出现这么危险的事情。
现在这个时代,谁也不缺吃的也不缺酒喝,劝酒已经不再作为好客的标准了。还是彼此尽兴了就好,酒喝多本事就对身体不好,没必要那么死劲的劝酒,这也是为自己和别人的健康与安全着想。
我是不喜欢那种在酒桌上一个劲劝酒的人,为什么明明知道别人不能喝,还要各种劝酒套路了?难道真的只有喝了这杯酒才算是真朋友了?难道真的只有喝醉你才会和我做生意?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要这样的朋友了,酒品见人品,一点不假的。
之前跟一个朋友一起吃饭,朋友是属于一罐330毫升啤酒就能被放倒的人,在酒桌上被各种劝酒,看着实在看不下去,“喝酒能喝多少就喝多少,没必要这么喝的呀”,一桌的人看我这么说,大约是觉得我扫兴吧,也没再劝。
我是不大在意别人怎么说的,在我看来安全是最重要的,如果醉酒出事了,谁也不是故意的,但谁也都逃不了责任,你说到负责的时候谁心里又会好受呢?摊上事情谁都觉得冤。所以把这种事情杜绝在萌芽之前为好。
所以就算现在是老妈的娘家人来做客,我也不让老妈给他们酒多喝,与其让别人说不好客好了。我们一家人都是不怎喝酒的,一瓶酒爸妈能喝一年。但是我妈娘家那边的人都是以能喝出名的。在那饭吃不好没事,但是酒一定要喝好。
他们喝酒以喝醉为荣,酒量吓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自己好客。所以小时我爸特别怕带我们回那边,每次都是老妈带我们回去。
对于娘家的人过来,老妈深怕酒没给他们喝好,回去会埋怨之类的,很多年前大家也没什么交通工具倒也不怕,喝多点也没事,他们酒量都在那。可是现在出门都自己骑车或开车,所以每次来我都劝我妈如果他们当天要回去,就不要给酒喝。
我们不能因小失大。很多人喝酒后还存在侥幸心理,反正没喝多,就一点点路,开车回去只要不遇到查酒驾就没事,这种侥幸的心理是对自己和路人还有家人的极度不负责,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还是远离为好,这样你才是最安全的。
相对于酒后出事故,还有更多的醉后丑态百出。很多人喝多后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平时树立好的形象醉酒后就原形毕露。
我见过很多女孩子喝酒喝多了哭得悲天动地,更有甚者酒后吵得一个酒店都能听得到他的声音,那气势真有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架势。
我也见过我的一个同事的酒后百态,之前领导特别看重他,因为此人工作能力挺不错,领导是准备欲于重任的,所以有饭局领导也都喜欢带着他,一来带他见识见识,二来也能为自己挡点酒。
谁料这货明明知道自己的酒量在哪里,却每次都喝的烂醉,不仅没给领导攒面子,反倒让领导面子挂不住,领导没想到这家伙酒后跟平时完全两个人,那话多得一桌子人都看着他说,谁都插不进去话。都说酒后吐真言,几次过后领导也就不再带他活动。
所以喝酒还是量力而行的比较好。喝多了多耽误事呀,你若不能控制你的酒后言行那就得控制好自己的进酒量,不然难堪的不是自己嘛。
至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得意之时,约几好友,尽兴就好。我们虽不及古人饮酒作诗,但也不要把酒文化发展成为一种丑陋的餐桌文化,更不要让喝酒带给自己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