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辅导课的“学科化”倾向
在这个问题中,教授向我们明确表明了文件中所指的“学科化”倾向,是指将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是指开设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为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学校里的所有教育载体都是课程。哪怕是一片草地,一束鲜花,一块名人名言的宣传吧,一只课间播放的世界名曲等都应视为一种广义的课程,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开设活动课程不等于学科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和预防。作为推动学生智力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有一个通盘的设计和考虑,并用一种稳定的课程载体,使之常态化。正因为如此,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第一次明确指出: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防止学科化的倾向是指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防止把心理辅导课上成心理学常识课。可能有一些心理学背景的老专职老师,由于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上课时不能针对学生的需要有的放矢,于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专门去找一些有趣的心理学常识来作为开课的主题和素材。这样做看起来似乎吸引了一部分学生的眼球,但在落实最大程度的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一根本宗旨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心理辅导课使用教材应持谨慎态度。我们的心理辅导课使用的教材是《心理健康》和《学会学习》两本书,是省教育专家创编并审核通过的。符合良好课程应关注的八个发展目标。
2.新课改中心理健康辅导课被列为选修课了
由于新课改的要求,心理健康课成为了选修课。选修课属于学校自主开发拓展空间在于争取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心理教师的积极争取是影响心理辅导课程定位的两个绝对性因素。
选修课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他无法代替系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课程。你选修课形式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具有异质性,专题性,兴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学生基本上来自不同的班级,学情笔来自同一个班级的成员更为多元和模糊。他们选择这一专题更多的出自兴趣的考虑,而不一定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他们对于学不学某一个或某几个专题有相当大的选择权,因此更容易表现出不稳定性或者流动性。这样的专题选修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无法代替针对各年级或者班级同一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以最大程度的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为宗旨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理选修课的课时不足要从班会课板块儿中去找突破口。心理辅导课,落实课时的根本出路在于从班会课中切蛋糕。现在需要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刚性机制,已动员班主任自己成为切蛋糕的人,并通过培训帮助他们学会开设心理辅导课和心理班会课的初级技巧与方法,使班主任逐渐成为心理教师最可靠的同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