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和月蚀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但只要他改正了,黑暗过去,人人都仰望他。”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
日食和月食的特点是,天上的一个黑影缓缓移动过来,挡住了太阳和月亮,每次出现日食和月食,大家都看得见。
君子知名度高,所以大家都非常关注君子。一旦君子犯了错误,那就像日食、月食一样,大家都能看得见。
“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如果他改正了,人们都会仰望他,为他能够改正这个错误而赞叹。
从这一节开始,都是关于孔子的争论,很多人认为孔子并没有那么好,不像他的弟子们传说的那么值得敬仰,还列出了孔子存在的很多问题。
子贡为孔子辩论,不是说孔子没有犯过错,而是说,孔子肯定有错,因为是人都会犯错。但是孔子是个君子,他能改正,他知错能改,这使得他的人格更伟大。
从错误当中不断的学习,修炼自身,这才是君子之道。
夫子焉不学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存在人间。贤能的人掌握了其中重要部分,不贤能的人只记住了细枝末节。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从哪儿不能学呢?而且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卫国的一个大夫叫公孙朝,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哪来的?没听说过他上过什么学。
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文武之道”,指的是文王、武王之道。
他们学的都是周朝的文王、武王之道这是五百年前的事,公孙朝的质疑就是,五百年前的事,孔子凭什么说自己知道呢,有什么证据证明他真的知道。
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虽然是五百年前的,但是它并没有失传,它一代一代的影响在人的身上。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碰到厉害的老师,比如老子这样的老师,跟他求教,就能学到大道。如果遇到了师襄子,能够向他学习击罄,学习一点小手艺。所以,遇到大人物学大道,遇到小人物学小道,孔子最大的特点是好学、爱学。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这些大人物、小人物身上所传承的,不都是从文武之道而来的吗,夫子为什么不能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为什么非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夫子之墙数仞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强些。”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用围墙作比喻吧,我家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墙外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仞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雄美、房屋的富丽。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太少了。所以叔孙武叔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叔孙武叔”是鲁国司马,也叫叔孙州仇,此人特别喜欢质疑孔子。
子服景伯很崇拜孔子,就把叔孙武叔的话转告给了子贡。
子贡听到有人说自己比老师还强,就反驳道:“就拿建筑的院墙来做比喻吧。我端木赐的院墙不高,不过到肩膀,有人路过,一探头就能看见我的房子有多么富丽堂皇,院子里的花木有么的丰茂漂亮。而夫子的院墙高的望不着墙头,路过者如果不由门进入院内,不登堂入室,就不知道这房子里的物品是多么丰富,装修是多么精美。”
“得其门者或寡矣”:能够找着门路进来的人太少了。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说的话也很正常,有这种误解也是能够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