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看了很多育儿的文章,小孩依然不懂得如何去教;学了很多夫妻相处之道,依然处理不好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记下来很多心灵鸡汤,还是满满的负能量,感觉生活还是一地鸡毛;学了很多职场管理知识,但依然做不好管理者,得不到下属的认可,职场晋升通道就此关闭。
总感觉我们学习了很多,但就是没长进,生活还是一成不变,情绪该发还是会发,问题来了依旧还是无法解决。这是不是大多普通人的常态呢?那知识不长进,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王阳明是怎么说的。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大致意思是,陆澄问王阳明:“知识不见长进,如何是好?”王阳明说:“为学必须有个根本,要从根本上下苦功夫,循序渐进。仙家用婴儿作比,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譬如,婴儿在母腹中,开始只是一团气,有什么知识?脱离母体后,方能啼哭,然后会笑,后来又能认识父母兄弟,逐渐能站、能走、能拿、能背,最后天下的事无所不能。
这都是他的精神日益充足,筋力日益强壮,智慧日益增长。这并非从母体娩出后所能推究得到的。所以要有一个本源。后世儒生不明白‘格物’的主张,看到圣人无所不晓,无所不会,就想在开始时把一切彻底研究,哪有这番道理?”
有此可见,‘格物’是为学的头脑,要想知识长进,需不断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格物致知’。克除私欲,否则所学的知识也一定用不出来,自然就感觉没有长进。
比如参加了一场新媒体的培训学习,明白了要做好新媒体必须坚持发视频,起初还能坚持,慢慢的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坚持,然后感觉学习了也没长进。如果沉下心认真分析原因,会发现无外乎还是因为自己的私欲,比如因为懒,然后找各种借口而已。
或者因为看不到流量增长,从而失去信心,这不也是私欲吗?最后都归结于执行力不够,而‘执行力差’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私欲作祟。任何学科,你去对照,如果不能长进,无非都是因为自己的私欲作祟,所以想要长进,还非得‘致良知’不可。
先生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王阳明接着说:“学问不得长进,只是因为未‘立志’,立志用功,就像种树一样。开始生根发芽的时候,还没有树干,等到有了树干,还没有枝条,有了枝条然后有树叶,有了树叶然后有花朵果实。开始种下根时,一心想着栽培灌溉,不要想枝、叶、花、果,空想又有什么好处呢?只要不忘记栽培的功夫,还用担心没有枝叶花果吗?”
王阳明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就是要找到其根本,然后去培育这个根本。知识是学不完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有的知识逐渐过时,有的新知识逐渐产生。比如互联网上每个平台有每个平台的特性,每个平台都有对应的知识需要去掌握。但是如果你每个都是花精力学,会把人累死去,如果这个平台突然过时了,那你所学的知识也就没用了。如果能从一个平台的知识中,探究明白知识背后的原理,那么你会发现其它平台虽然知识不同,但背后的逻辑基本差不多,所以要找到那个隐藏在背后的根本。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为学必须有个根本,要从根本上下苦功夫。圣人之所以‘无所不晓,无所不会’,孔子曾说是因为“吾道,一以贯之”。我们要先明白格物的主张,切实的“格物致知”,然后求得‘心即理’的‘一以贯之’之道,这样所有知识都能串联起来了,那么你也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生活中的问题都能找到解决办法,任何人际关系都能处理的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