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央视主持人王芳在她的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带女儿去书店, 旁边有个奶奶带着五岁的小男孩也在看书,男孩和她女儿在一起看书,两个孩子跪在地上。奶奶立刻上来说:“宝宝,别跪在地上,太凉!”
孩子刚起来没两分钟又坐地上了,奶奶走上前: “宝宝,不能坐地上,屁股凉了,拉肚子! ”
孩子又站了起来,放下手中的书,换了一本,然后就开始各处溜达。转了一圈好不容易安静下来,拿起一本漫画书刚看了几分钟,奶奶又来了: “宝宝,渴不渴啊,喝口水! ”孩子摇头,奶奶不甘心,把水杯打开,把水送到孩子嘴边,男孩不情愿地喝了一口,眼睛还盯着书,奶奶不高兴了,一把把书抢下来,扔在了书堆里,然后开始教训小孙子: “你知不知道,不喝水就会上火,上火了就会发烧,到时候谁管啊,你爸你妈工作那么忙,不还得我弄你嘛!快,喝水! ”小男孩无奈地喝了几口,然后又趴下看书。奶奶又不干了,连拉带扯地把孩子弄起来,两个人走出了书店。
这个奶奶怕孩子上火,怕孩子着凉,确实是一片好心,可是她的好心却全然破坏了孩子的读书乐趣,也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她的目光只盯在上火、着凉这种让自己焦虑的事情上,却没考虑过孩子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更重要。
02
生活中很多家长,他们借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去控制孩子,越俎代庖,还希冀得到孩子的感激。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传得沸沸扬扬的事件,说是有个妈妈陪孩子写作业导致心脏病发作住院了。
事件一出,妈妈们纷纷吐槽自己陪娃写作业的经历,讲述自己平时为了孩子的学习多么呕心沥血。
你要说这些妈妈不是为了孩子好,实在是太冤枉她们了。这绝对是亲妈才会为孩子这么操心。
可是妈妈们没有弄明白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应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不断纠错一点点进步,而你坐在旁边本来就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你还不停的指挥,孩子刚写完一个字,你就吼了起来:写错了!孩子还没想好要怎么写,你又大喊一声:怎么这么慢?
最后的结果就是,家长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我为他付出这么多,都气病了,他还学成这样子,对得起我吗?
我想孩子的内心应该也是崩溃而无奈的吧?
03
我有个朋友讲过她的“好心不得好报”的故事。
她本身是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的,所以在英语这块,她对孩子的听说读写要求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从小学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她就要求孩子按照她的方法来做。但是她认为特别有效的方法,要孩子去做的时候得到的都是反抗,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不断地升级,直到六年级有一次实在忍无可忍,扇了她两巴掌。
这两巴掌把亲子关系彻底弄僵了,孩子叛逆了,处处跟她对着干。
她感到委屈极了:我还不是为了她好?
04
为什么我们明明是为孩子好却得不到孩子的认可和配合?因为你只是看起来为孩子好,实际上是在释放你的焦虑。
这种焦虑来源于我们对于孩子错误的爱,我们以为工作好有很多钱,未来生活物质条件丰富,这就是幸福。
所以看到孩子成绩不好,会焦虑,担心孩子未来考不上好的中学,考不上好的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最终得不到我们认为的幸福。
我们不明白,孩子是全然的活在当下的,孩子的幸福就在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把幸福放在未来,把眼睛放在未来。这些幸福是在遥远的地方,要不断的去追逐,忽略了当下每时每刻内心的感觉。
后来我这个朋友为了修复跟孩子的关系,四处学习寻求解决良方,也开始反思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她开始转移注意力,不只是关注孩子外在的分数了,而是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她试着控制自己的焦虑感,不去插手孩子的学习,看到孩子惨不忍睹的成绩,她自己不停的琢磨,却不敢在面上露出分毫情绪,怕影响到孩子。
她在孩子整个初中三年都是在和自己作斗争,那个敌人是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孩子。
经过三年的努力,亲子关系得以改善,孩子成绩也慢慢上去了。
她说:后来我终于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每一次排名,对于她整个人生来说不是决定性的,不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现在的每一个表现都是可变的,不是永恒的;只要她内心快乐了,她当下就是幸福的,每一个当下是幸福的,那孩子的人生就是幸福的。
所以她不再去焦虑,担心孩子没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她会关注孩子当下每一分每一秒,她此刻是不是感觉快乐。
当她不再陷入自己那种对未来的焦虑不安中时,跟孩子的沟通也就少了很多浮躁,少了很多爆脾气,会用心的倾听孩子,更加关注孩子的感受。
我们深知自己不能陪孩子一辈子,所以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更多的指引,以便他以后能走的更远更广。
可是啊,生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如果他是一朵花,必须要经历春风的吹拂才能开放;如果他是一棵树,必须要走过夏的炎热才能在秋天结果。
如果我们一直在焦虑的催促孩子成长,不仅会错过生命中美丽的景色,还会开出并不美丽的花,结出并不好吃的果。
真的为他好就让他享受当下,让他自己去实践自己的人生,而你,陪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