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刘过有诗,“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尊酒伴风流。”身外之物这个成语,由此而来。
刘过并不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诗人,这首诗其实知道的人也不多。但是成语“身外之物”由此脱化而成,对比原诗,这个成语就太著名了。
不仅著名,而且大家引用的频率非常高。为什么高呢,因为这是一句漂亮话。大家都喜欢说,钱算什么,那都是身外之物,兄弟们的友情第一!或者说,我从来就不是看中物质的人!
当然喽,话又说回来了,大家都不容易,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嘛。身外之物要是不算清楚,还是会影响到“身内”的。物质也是必要有的,能赏的是花,能吃的才是饭。
实际上,大家哪怕稍稍用脚趾头想想,还是会发现,这个成语问题很大,所有的物品都是身外之物,人的身体之内是五脏六腑,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肉之躯,人的身体根本就不可能有“物”。
好吧,干脆由身外说“身内”,这个修辞手法叫做“仿词”,也只能先这么生造模仿着说了。那什么是身内呢,就应该是外在世界的客观情况给人的内心带来的主观感受吧,就是指的人的精神境界。简单的说,没有钱,没有物质,人只要有内心(身内)的充盈,也一样能获得幸福和快乐。如果一定要用另外一个成语来解释,比如可以用“超然物外”,或者是不是也可以是“不以物喜”?人的信仰,情操,个人魅力,聪慧的智商或者善良的爱心,这可能都是“身内”。
刘过当年说死后不知身外物,那么难道死后还能知道自己的存在吗?自己就是“身”,其实死的就是身,自己都不存在了,当然也就不能感知“物”了。身也不在,物也不在。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不在了,也就没有什么精神的存在。
其实还是唐人看的更透彻。同样有诗为证,这首诗的作者是大诗人杜甫,这首诗其实也谈到了身外之物的话题。他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人的伟大,不在诗才而在于思想,杜甫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所有大诗人都是。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人称“初唐四杰”,杜甫是中唐时期的人,和他们的年代差了不到一百年。当时有人讥讽四杰的诗文,杜甫站出来为前辈辩护。杜甫说那些讥讽别人的小人都已经灰飞烟灭,但是四杰的诗人文像江河一样万古流。谁说杜甫没有李白那样想象力和夸张功夫,当时四杰的诗也就是传了一百年不到嘛,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诗人的想象力和预言,也是同为诗人对自己诗文的愿景。到如今,初唐四杰他们死了一千多年了,他们的“身”当然也早就灭了,但是他们的名千年仍在,仅王勃的一句“落霞与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甚至骆宾王那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现在没有人不知道,看来还会传唱下去。
就是说,他们的肉身虽灭,文和名都还在,江河奔流,文章传唱。
大多数人公开表示不想追求物质,而有可能许多人是心口不一。但是人追求名声,一般却并不遮掩,大大方方的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的名,树的影,行的正,走的端,宁可什么不要,也在意自己的名声和名誉。
什么是名声呢,名声是对一个人的普遍社会评价,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好。只有少数几个人说好,那还不算好,要大多数人普遍说好,那才是真的好。
身外之物,指的不仅是具体的物质,其实也包含名声。名声是一种评价,当然不是物品,但是这种看似虚无的评价,却如影随行,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所谓盖棺定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社会评价怎么样,要到死后才有定论,看来这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名声里包含着的有对一个人的人品的肯定,也还包含有美誉度的考量,一生想当一个好人,这没毛病,但是有多少人为了评上先进,评上劳模而挖空心思、削尖脑袋,为了评上或者评不上患得患失、不择手段甚至花钱买,那就是为声名所累而得不偿失了。
名声也可能是和物质有关,和权力有关。比如,“人家有钱!”这是因为物质获得的名声,“人家可是当官的,有背景”这是因为权力带来的名声。还有人不要官位、不要先进和职称,为了一个“好人”的评价而不惜一切,也可能还会做违心的事,其实还是陷入了声名的负累而失去内心的安宁,这样的声名,这就还是身外之物了!总结一下,身外之物,除了物与金钱,看来地位、名声、荣誉等等都是。
还接着杜甫的诗说文名。文与名,是两回事。文是什么,是思想的记录、物化和固定。文的产生过程是种精神活动,这是身内,而文章惊世带来的声名那就是身外之物了。当然,文名播于海内,粉丝无数,这又能满足人的虚荣心,这又是人的内心感受了,又回到了身内,而过分的去追求虚荣,就如同过分的去物质享受,又回来了,循环结。
又想起杜甫的诗,他说的是不废江河万古流,四杰和杜甫的诗,都不过一千多年,还能传多久,会不会随风而去,真的谁也不知道。这样想想,杜甫贵为诗圣,尚且如此,芸芸众生,又焦虑什么。
我是在我的一位客户兼朋友那里见面时,有了写作这个题目的冲动,这种冲动,在我的“身内”涌动着,我的这位朋友是市人大代表,企业做的很大,我们见面喝茶的地点是在他的红木家具馆。那个馆藏的红木家具都是上好的红木和工艺,有的年代很老,可以称得上是文物了,这些红木家具价值在上亿元,而他的存放家具的馆呢,是至少价值数亿的房产,我们流连其间,我也被深深吸引,说真的,还有点震撼。能不能坦白的说呢,我想说我喜欢红木老家具,这样说,一定会有得到一个“有文化”的评价,但是我如果说,我喜欢这套华美的房产,我也一定会被人说,那是身外之物嘛,你怎么会喜欢那些身外之物呢!
身外之物和内心相连,很多人也喜欢那些“有文化”的红木,但是没有钱就不能买。我的朋友苦孩子出身,他也是历经多年奋斗才能置身于这样的红木家具馆里喝茶。身外之物的气息和质感,让他的内心很享受,他说,每当自己打拼回来,在这里能找到安静。
把一壶浓茶喝淡,我们谈了很多。谈到了身外,也谈到了身内,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我们能有,也能没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都不应该扰乱人心。当然,虽然我年过不惑,朋友更是知天命的年龄,但是对于过往和未来,我们都还有很多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