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生于1904年的丁玲可谓经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变迁,在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中,这位主张女性独立解放的女作家用芊芊素手执笔和敏锐冷静的女性视角塑造出许多带有时代烙印且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生于时代,存在于时代,代表了时代。而她们身上根深蒂固的性格和被西方文明冲击着的顽劣性的社会,是让其开出枝繁叶茂的悲剧的幕后推手。《阿毛姑娘》作为丁玲早期的作品女性意识尚不能如同后期写《沙菲女士的日记》那般成熟,但是她从作品中自发对女性精神的思考,被动选择生活以及在城乡文明的冲撞下中国农村女性的精神,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真实反映出一直被安排生活的农村女性当遇到汹涌的城市文明时不断膨胀的痛苦、挣扎以及异质欲望。
关键词:丁玲;被动选择:女性意识;城乡文明;女性形象;
《阿毛姑娘》是丁玲早期较为重要的作品,蕴含着着作者独特人生哲学观以及生活体验。但是作者不仅仅满足于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反映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城乡文明碰撞下一个农村妇女产生的异质欲望,更多的是在将一个被动选择生活的女性在那样的时代里不能完全释放自己的欲望,自能在这种扭曲的欲望中不断期望和失望,并且走向自我毁灭。这个悲剧撕裂开来,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这个弱小的灵魂在觉醒后不敢挣扎的痛苦。这种痛苦主要由三大因素造成的,这也是悲剧发生主要原因,通过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更深次得剖析这个悲苦的女人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其塑造的价值。
一、被动选择的人生
为了逃脱贫穷,当阿毛在老爹和三姑的期许下阿毛从荒凉的山野嫁到西湖边葛蛉一个“很兴隆”的婆家,无法选择的人生迫使她去接受这段“美好”的姻缘。怯怯弱弱融入到这个新的不一般的“福乐”世界和接受并不是爱自己的丈夫的爱抚。她的婚姻是被动选择的,这种被动来自于中国根深蒂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当阿毛想到那个“神话中的奇境”的时候需要得到丈夫的允许,被丈夫主宰的阿毛是没有经济主权,做衣裳的一块钱是丈夫给的。阿毛虽然颇为不满丈夫所给的金额,却从头到尾不敢吱声,连埋怨都只能留在心底。当她瞥见城里繁华而羡慕别人生来的福气的时候正是悲剧的开端,因为她那被动选择的人生根本不允许她张开有力的翅膀去反抗,现实也不允许。当嫁给军官当小老婆的三姐过上了富足的日子时候她明白了人是因为钱而分很多阶层的,而“现在她把女人的一生,好和歹一概认为系之于丈夫。”“当她一懂得都是为了钱时,她倒又非常辛勤的做着事,只想替她丈夫多帮点忙才好”。所以在丈夫小二身上建筑了很多希望,并日夜操劳着她那极大的野心。但是最后却被丈夫辱骂,“在她的观念里阿毛看轻女人,同时她就把一切女人的造化之功,加之于男子了。她似乎是这样以为;男子的好和歹,是男子自己去造成,或是生来就有一定。而女人只把一生的命运系之于男子”。但悲伤的是她的丈夫却给她无穷的失落。在这样的社会与观念里,阿毛的幸福生活也是被动选择的,她把幸福寄托于男人,可悲的是她无法选择她要的男人,夫权的观念与物质的愿望碰击下也迫使她走向了自我灭亡。
当她要去走进那间精美的房子走向那个会画画的男人的时候,婆婆当场打了她一巴掌,丈夫连夜打她,所有人都好像在指责她。她对丈夫生出恨意却又惧怕丈夫,无法选择人生的自由。连在石磴上哭的自由都系在了丈夫身上。
无法选择的人生是本来就是一部黑色的悲剧,在这个无法选择的人生中生出不该有的欲望仿佛是悲剧的助燃剂,让这腐朽的人生好像越烧越旺一般,被动地选择了在男权社会中选择死亡。其实人的人生一旦被动选择,那人便没有所谓的自由,那便是这个社会最低的存在。在中国的封建礼教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左右自己的婚姻,无法实现个人的主权独立。直至今日人们仍然认为女人“做得好,不如嫁得好”。阿毛的死看似悲凉,但是她用她的自我毁灭告诉我们,把女人的一生系于丈夫身上是可笑的,当发现自我的觉醒与无法挣脱现实的时候,阿毛选择了终结生命。
二、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与自我束缚
阿毛从小生长于那自由又荒僻的山谷,那里的人如同父亲一样不过是一个朴实的庄稼人,而她没有嫁到这“福乐”的西湖畔之前也不过是快乐老实的孩子罢了。嫁到这最容易沾染富贵的西湖来,跳在一个大的,繁富的社会里。她看见这样热闹的婚礼时知道自己错了,便有了第一次的觉醒与认识,也在三姐口中的引诱下央求丈夫带她看了一回奇景,一个毫无知识的姑娘见识过城里的奇景后,被街上女人的打扮所吸引便羡慕起别人的被安排的福气。她并不知道世界开始变化,有些女人干着科员,做着一流的官,以文字为生。在她的世界里
女人依附于男人,这是她浅薄无知的一面。但是现代文明促进了阿毛的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明白起钱能把人分许多阶级,也明白有钱该读些书,那让女人不一样。但是又被狭窄的封建教条束缚,于是不断自我挣扎。这种初步的女性意识不具有力量与存在几千年的封建牢笼所抗衡,可是因为这生出来的意识的觉醒幼芽存在,于是阿毛明白丈夫并不是喜爱自己,幸福总是短暂的而自己从未得到过幸福,也明白这样的人生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在夜里便吞了火柴自我毁灭。 作者通过主人公阿毛姑娘的心理描写,映衬出被压迫的中国妇女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反抗精神,她们想去挣扎反抗
诚然,在小说中阿毛的地位处于家庭的最弱,在她的认知里夫权始终凌驾于她个人自由之上,甚至连欲望都只能凌驾在男权之上。她初步萌芽的女性意识已经物质欲望不断与固有的认知不断交相搏斗着,于是她便也是不断痛苦着。阿毛在被打后不愿出去玩,又一再陷于那种虚无缥缈的希望中,但阿毛觉得她和阿招嫂都属于一样的阶层。她从未得到过关爱,她怨恨他的丈夫, 可她的丈夫只是一个安分的粗心的种田的人,以他传统的见解中她认为就是他妻子的不对,阿毛的幸福于她而言比不上他所求的简单生活,他需要的不过只是一个本分与他生活的妻罢了。当阿毛看见自己冷淡的离去的时候,我想她那正在萌芽的女性意识迫使她学会了去恨,阿毛开始用她倔强的心去反抗这这个家以及这个环境。
阿毛作为一个生得美好的女人在跳出那个荒凉的大山有了个体价值体验和领悟,开始拒绝接受整个环境以及她丈夫对她价值的定义,有了个体的欲望,甚至敢于对丈夫冷眼相待阿,于是阿毛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失望,她以她的世界观观察了别的女性的生存状态之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最中国认为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幸福是短暂的,于是选择了自我毁灭。
三、城乡文明的碰撞
在中国沦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的沿海地区开始被西方文明所冲撞并且发展出自身独特的城市文明。在这个西化的过程中,文化的发展以及生活的变迁是极其不平衡的,所以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在中国沿海地区穿旗袍喝洋酒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可是对偏远的山区而言他们仍然是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丝毫没有被外界所影响。这种经济文化的极不平衡发展导致中国的思想开化的遇到阻碍。封建与开放存在,并且不断抗衡,最后演变成城乡文明的碰撞。
阿毛本是一个由荒凉山区而来的什么都不懂的勤劳而快活的姑娘,在嫁到“福乐”之地和见识过城市的“奇观”后,生出了对物质的贪恋,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接受程度加快的同时,个人所固有的浅薄和无知却无法跟随城市文明。一个现代化不断推进的社会也无法给她一个可以挣脱悲剧的有力臂膀。当城乡两种文明冲击的时候,阿毛的痛苦、焦急、挣扎却无法促进她的自我拯救,因为于她而言女人依附于男人,而她的男人小二却安逸他的简单生活,她只能选择逃避。无可厚非,城乡文化的冲撞也是阿毛走向死亡的重要因素。
丁玲的《阿毛姑娘》并非是丁玲的代表作,甚至并没有受到过重视,单纯将其作为一个故事而看的时候,我们也只是对阿毛的结局轻轻的叹息。但是,如同从大时代背景下去分析她所存在的时代,她所代表的那一类人,那一种人生,你倒会生出许多的思考。在那时,或许不止一个阿毛在受着这种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