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后台有个朋友留言说每年回家前都很焦虑,还没过年,老妈就给他排了一个满满的相亲行程表。自己快三十了,还没结婚,这几年父母逼得越来越紧,看着身边不少人过年潇洒地出去旅游,想想干脆不回家了。
我回了他四个字:买票回家。
这大概不是他想听到的答案,他也一定以为成天鼓吹自由的我会支持他用行动对抗父母的压迫。
果然,他吃惊地问我:“为什么?”
我回他:“怕你后悔。”
如果他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不会给我留言了。
世上或许有狠心的父母,但一定没有不想回家的孩子。不想回,不过是不能、不敢。
大部分人对父母的感情是复杂而纠结的。想念家的温暖,讨厌妈妈的唠叨。想念家的味道,害怕爸爸的呵斥。
小时候,我挺逆来顺受的,不知道怎么就学会了听话就能讨好父母,那时的想法很简单,花父母钱,就嘴软点吧。后来,赚钱了,发现嘴还是硬不了,所以只能吵。
出国留学之前,我基本上处于从来不着家的状态,不是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是家里待着实在太无奈。每天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琐事破坏心情,干脆躲着。
后来,出国了,终于有了自由。那时候,在我眼里,自由就是不用每天汇报几点回家,一言不合就可以随便挂电话。
可是,快过年的时候,感觉就不对了。看着唐人街张灯结彩,久居在此的家族团聚时,我开始莫名其妙地想家。后来发现,不只是我,几乎每个第一次在外过年的同学都有点说不出的沮丧。
每次我不爽的时候,都会去找一个R师兄,他在美国待了很多年,早就习惯了各种各样的孤独寂寞,无论你因为什么事难过,他总有办法安慰你。他的口头禅是:“哎呦,这都不叫事儿”。
我说想回家,查了一下机票,一万多了。但我还是想走,哪怕翘两天课,多花点钱,也想在家过年。他瞪大眼睛看着我说:“花那么多钱回家跟你妈吵架也太贵了吧。”
见我无奈地叹气,他说,想回家又回不去的时候,就想想爸妈的唠叨有多烦。
可是,人就是这么奇怪,想忘记的时候忘不掉,想记得的时候又记不起来。最后,还是两瓶啤酒解决了烦恼。
R师兄是我见过的最豁达的人之一,有点高晓松的才华和痞气,表面上嬉皮笑脸,有事没事讲个无聊的段子,大家都喜欢找他聊天,向他诉苦,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事。
那年除夕,同学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每个人都准备了一道自己家乡的特色菜,没有可以吐槽的春晚,大家只能打牌聊天。R师兄那天话却特别少,有人和他打招呼也聊不上两句,自己闷闷地喝酒。
散场之后,他一个人默默地走了。我想问问他怎么了,却突然被一个师兄拉住说:“别去了。让他自己待会儿吧。”
那时我才知道,R师兄好多年没回国了,他爸妈都不在了,回去也不知道干什么。熟悉的城市,没有了爸妈的身影,就会莫名变得很陌生。
我也突然明白,为什么他看事情的角度和我们这么不同,为什么那些让人困扰的被我们称作苦难挫折的东西在他眼里如此无关紧要。
每个人都说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个会先来,所以要把每一天过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但是,讲真,这句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空谈。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像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
你所热切期盼的自由总有一天会到来,可是到那时,会不会有些无法弥补的遗憾呢?伟大点说,理解父母,所以忍耐。自私点说,其实是不想未来某一天痛恨自己曾经做过的决定。
年前,和一个30+还没男友的闺蜜吃饭,她说自己早就请好假要回家多待些日子,一天到头就这么个机会和爸妈黏在一起了。
农村出身的她在北京混得风生水起,每年回家都是焦点,一方面是爸妈的骄傲,亲戚朋友的偶像,另一方面,没有另一半的现是又成了她的硬伤。隔壁邻居比她小五岁的妹妹都是两个孩子的妈了。可是,每年,她都欢天喜地地拎着大包小包回家。
我问她:“你妈不逼你相亲呀?”
“逼呀。从早逼到晚,家里不能来小孩,一来孩子,她就更没完没了了。”
“你不烦啊?”
“烦啊。烦我也得回家呀,我妈的菜做得那么好吃。” 说着,忍不住笑了起来。
我懂她的意思。
心理学上,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和一个内在父母。孩子想要为所欲为,父母却总是苛责制止,因为他是现实中中父母的翻版,和他们说一样的话,遵循同样的准则,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内化。
很多人都说,要学会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但其实,我们更应该让自己的内在父母成长,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心理需要。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却总是那个需要被照料和理解的孩子。讲真,如果你妈逼你相亲,你就不回家,那只能说明你还没长大。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可以做心中理想的父母,以自己最渴望的方式照顾自己,并且同时允许父母继续不完美。
我时常问自己,为什么爸妈的话总让我特别生气,为什么他们总能恰到好处地戳中我心里的痛脚,不仅因为我们对他们的期待不同,更因为我们心里每一刻都在用他们设立的标准自我攻击,只不过轻易被他们戳破。
其实,我们都是傻孩子,逼迫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局限和一份沉重的爱,父母急迫地想要让你结婚,无非是想少让你承受一点非议,未来有个保障。他们想让你走一条最不辛苦的路而已。
历史当然不会后退,就像我们不可能接受父母的观念。可是,想法永远不一样,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彼此相爱。
写到这里,蓦然想起《偷影子的人》中一句对白:青少年时期,我们总是梦想着离开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却换成父母离开我们了。于是我们就只能梦想着,能否有一时片刻,重新变回寄居父母无言下的孩子,能抱抱他们,不害羞地告诉他们,我们爱他们。
人生是一条离家又回家的路,可能有一天我们都会发现,自己多么想念那些唠叨和逼迫。所以,就像闺蜜说的,就算你妈逼你相亲也回家吧,没有家可以回的日子会更让人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