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这周的“成长率”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做起来确实个非常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能做到如此地步的企业可谓是凤毛麟角,因为每个事物的发现都会有“上限”。初步的时候因为发展空间比较大,一个好行业要做到一定的成长率,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一旦发展到足够大时就遇上了“上限”,玻璃顶横旦在哪里。其实这个时候很多企业的突破天花顶的原因:可能是增加维度。它不能够依仗单一行业来突破这个玻璃顶,它必须另外寻找一个甚至几个其他的行业来保持它的“成长率”,如果找不到,那么这个企业就会由有“成长率”,衰退到保持赚钱,再到维持温饱,直至亏本消失……
老师把生意分为四大类:一,满足温饱的生意;二,赚钱的生意;三,有成长的生意;四有成长率的生意。还有就是不赚钱的不算生意的生意……他把后三种甚至最后一种作为“创业”的标杆和基本要求,这可能跟“万众创业”和“国家意愿”有根本上的出入,不能以此来理解“万众创业”。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白“怎样使这个世界运转起来”?就好像一台机器,光有关键零件(成长率)是运作不起来的;再比如浪尖(成长率)是怎么来的?它必须得有下面数不清的水分子的支撑嘛!再说“成长率”,如果没有那些没有“成长率”的公司和个人贡献出来的财富,你的产品永远也只是产品,何来“成长率”呢?
甚至可以说“创业”和“万众创业”完全是二个不同的概率,也是二个不同的层次。“创业”一个人或许是一个团体的事情,“万众创业”是无数人无数个团队的事情,而且这个“事情”是无数个事情的事情。
“成长率”只能是个标杆和追求,而不能以此来衡量“万众创业”,甚至是“创业”。“创业”的基础点应该是能赚钱,就是一个好的“创业”。因为“创业”的“成功”才是问题的至关重要的部分,但“成功”谁能保证,再好的“创业”点子、再好看起来有“成长率”的“创业”都会面临失败,那么“成长率”又从何谈起?
国家的“万众创业”应该是让更多的人来干这些不能确保成功的事情,从而提高成功的概率,培养更多的成功的企业。国家要的效果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枝独秀,国家要的效果是百家齐鸣、万紫千红、遍地花开。而单单的一枝独秀难免显得“萧条”,一家欢喜百家哀——谁愿意看到如此场景?
所以,拿“成长率”去衡量“万众创业”多少有点牵强,就好像某一处掀起的“十米巨浪”比不能代表是整个海洋的“景象”……
“成长率”可以当做我们“选择”的标杆,但不能当成是我们的“绝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