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CmAo
最初是在喜马拉雅听的有声书,后来又略读了一遍纸质书。作为一本好评颇多的畅销书,这本书也算是我这两年完整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国产文学类作品之一。
第一章写阿太,篇幅很短却道破本书的灵魂: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们的精神囚禁在肉体的囹圄中,我们的理想压抑在现实的困境中。整本书一共14个故事,“我”和“我”的家人朋友也一直挣扎于其中,无所适从,无处安身,无以解脱。
整本书一直到写张美丽的那一章是我比较喜欢的部分。血液中流淌的亲情,闽南小城的风俗人情...真实且不加掩饰。
阿太对于“我”,对于整本书,是个启明星般的存在。她让“我”开始更加客观地审视自我,审视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她的一席话也使得“我”在之后的生活中更好地使用自己的这副“皮囊”。
父亲和母亲对于“我”,是那世间最常见的,不可磨灭的,俗不可耐的亲情。“我”对他们既崇敬,又厌恶、可怜。就好像我们都会有一个时期无比渴望摆脱原生家庭的牢笼,去更广阔的天地飞翔,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仿佛倦鸟归巢一般想要再次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家乡。
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记录的“我”的一些儿时(学生时代)伙伴:两个阿小、天才文展、HOPE...初读时只觉得被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优越感淹没,每一个故事仿佛都在说:你们看啊,我现在混的多好。小时候的你们再牛逼,现在也只能仰望“唯一扎根北京”的黑狗达。
除了家人,书中的其他人物最后基本都是不得善终(你确定这不是郭敬明?),而黑狗达的人生却显出一种略带讽刺的成功。开娱乐城的张美丽最终在家人邻里的误解中自杀、香港阿小从富二代落魄至安装技工、少年天才文展去做了乡村电厂维修、热血青年厚朴追梦不成最后也落得一个自杀的结局。这些人曾经是“我”仰慕的对象,抑或是成长路上曾经真诚相伴的朋友,最终却仿佛都变成了“我”的所谓“成功人生”的衬托。相比之下,老家阿小大概是书中提到的唯一的Happy Ending:每天打渔、骑摩托车,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淳朴乡村生活。
对于“我”的内心,作者并不试图掩饰什么:“我害怕看到老家阿小的这个样子,他会卑微到,让我想起自己身上的卑微。”、“我甚至偷偷想象:如果他(文展)失败了,会是怎么样的表情?”、“虽然我一直看似功利地在努力测算和安排自己的未来,但骨子里头是那么讨厌这样的计算。”(对待静宜的感情)、“在不知道怎么生活的情况下,我会采用的是一种现成的、狭隘的、充满功利而且市侩的逻辑——怎么能尽快挣钱以及怎么能尽量成名,用好听的词汇就是所谓的‘梦想’和‘责任’。”
这大概就是人性,我们死要面子,我们逃避责任,我们的优越感与自卑感,我们被人刺破内心时的惶恐...但是为什么将它们赤裸的表露出来时我却感到如此厌恶?也许我们真的太需要圣母、鸡汤、正能量来给自己制造一个永远单纯善良、积极向上的幻象,因而无法容忍这样一位“凤凰男”自以为是地讲述一些所谓人生哲理。
封底推荐语中说,这本书“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一个个生命的故事”,然而中间部分的几个故事呈现出的,却是一个骨子里懦弱自卑的凤凰男矫揉造作地在读者面前秀优越。尽管它真实,但是故事甚至是情感的真实性与实际作品的优秀与否并没有必然联系。
全书后段的几个章节,作为总结也好,抒情也罢,给人的感觉却像是为了出版凑字数而胡乱增添了几篇心情随笔,让人疑惑书中故事到底几分真几分假。
抛开故事本身,单看写作手法,作者在书中对于景物的描写、对于情感细节的刻画等,总体看来都显得有些小气,在一些细节上的用力过猛更是令人觉得做作。
借用豆瓣上关于本书一篇热门书评中一句话结尾:不是它好,是别人更烂。仅此而已。
《皮囊》作者:蔡崇达。阅读:2017年。评分:★★★☆☆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