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婆小学 欧阳银娜
说起贴标签,大家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便于分辨某些东西,就会在这些东西上贴上标签,以便于我们能快速地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所以说,在生活中,贴标签还是很方便的,也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贴标签”的现象特别多,此“标签”非彼标签,这个标签是贴在人身上的,比如,有的家长一见到别人就会说:
“我家孩子胆子特别胆小,我怕他以后受欺负,怎么办?”
“我家孩子被宠坏了,特别霸道,爱打人,怎么办?”
”我家孩子特别黏人,离开妈妈就不行,怎么办?”
“这孩子心眼可多了,总是憋着发坏……”
“你怎么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啊?这样以后上学成绩能好吗?”……
我们身边经常能看到有人这样评价孩子,或是与孩子对话。
我们教师在学校或是在路上遇到家长,每次家长都会说:“老师,我家孩子太……”。
记得有一次在办公室,智荣兴老师说:“其实教育就是给孩子们贴标签,我们要是给哪个孩子贴上个爱读书的标签,他以后就会读大量的书,去完成你给他贴的这个标签。”当时,对他说的话,我还不是特别明白。
直到今天,听了新教育专家敖双英老师的讲座,我恍然大悟了,想到了伤仲永的故事,确实,在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我们也会有意无意地给学生们贴标签,比如“优等生”、“学困生”、“调皮大王”、“说话大王”等等,其实这就是我们教育心理学上讲的教师期望。在教育情境中,教师期望往往会给学生贴上“好”和“差”的标签,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对待学生们的行为。
其实,学生是敏感的,他们很容易从老师的这些下意识的行为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不公平,由此降低了学习动机,不仅不会像“好学生”那么努力,甚至还会做出种种让老师很生气的举动,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所以,我认为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应该多正面的引导孩子,给孩子以正能量,遇事要正面提醒,而不能言语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