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机会做一项产品,2种商业模式:
高价高净值用户为你打造小而美的体系
低价服务更多人群占领广大市场
两种模式的最终利润一样。
你是愿意做高端用户只服务小部分人还是用“薄利多销”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服务?
原本,我的答案是小而美,原因很简单——懒。
看了马可·安德森的故事后,我不那么坚定了。
马可·安德森,因特网的点火人,9岁接触计算机,在图书馆自学Basic。他的商业思考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只要用户多了准能找出赚钱的办法。”
对于硅谷很多的公司和投资客而言,比起高价让自己嘴巴张得太大吃相难看,没有很多的用户。他们更愿意把价格做到尽可能地低。逻辑很简单,足够低就有更多的人用得起,像电一样。
如果你的产品足够好,价格足够低,就有用户。
那么,他是如何来寻找这些机会和开发产品的呢?他有很多种工具,其中一个探索的方法很简单。他管它叫“宅男测试”。
白天效力于Oracle、Adobe或者苹果之类公司当然是很多硅谷宅男的日常,毕竟还要生活嘛。接下来问题就来了:
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周末或者长夜漫漫都干啥?
通过尝试回答这些简单问题,会引发很好玩的思考。当然,机会也就大大的了。
另一个方法,叫压力测试,好吧,他们管它叫“torture test”。具体怎么做呢?
马可和他的合伙人本·霍洛维兹(这哥们写了《创业维艰》)会针对对方提出的任何点子鸡蛋里挑骨头,还会股东其他人也一起来拍砖——哪怕他们看到的点子已经完美无瑕。
直到再也不能挑出任何毛病,提出点子的一方趴桌:“听着,blah blah……”大家才作罢并给予全力支持。
看到这里,怎么感觉如果有一个人能够一直给你压力把你打击到尘埃里的话,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幸福的呢?
那个想要拿到一张“能练成在任何负面情况下找到积极突破口的能力“扑克牌的童鞋,你是不是会对自己童年的遭遇有不一样的解析呢?
在被问及“你会对20岁的自己说些啥”时,马可说自己几乎不会去想这些“假如”的事情,因为回不去。比起回答这个问题,他更愿意向前看。
虽然这并不能让我自己偶尔落入“如果XXX”的坑,但是并不妨碍我欣赏他说不要从众,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他提了2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世界改变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某些其他东西发生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
当然,这两个问题比照K.K的那个“如果大家说的这些不会发生的话,会发生什么?”来一起思考就更好玩了。
同为《天生喜剧狂》的狂热粉丝,马可和蒂莫西都超级认可书中的一句话:
“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用猫叔说的话就是,“让自己变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这位哥哥还有很多值得挖的宝,其中一个在于研究同一个领域中持不同意见的人的观点。如果用李源的知识树原理,可以说是开创者、分歧者和综合者。
至于自己最终会选择支持哪方观点,我想应该是“看情况定。”或者可以说是从根源上去思考也许更靠谱。
打个比方,公司的KPI指标是要考核你每天打多少个陌生电话,而如果你知晓考核后面的初衷和逻辑,做事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执行力强”的人,可能傻傻按照要求每天拨够指定数量的电话,而知道为啥的人,也许打的电话不多,但是却能因为建立跟每一个通话对象的信任,而提高成功率,甚至因为信任,让对方主动帮助自己,变成自己的另一个“往外拨打电话的人”。
我感觉自己在看这本《巨人的工具》,可能家里会多很多奇奇怪怪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能读懂的书,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好吧,我买书的时候,是深信李笑来老师说的:
“只要我投入时间和精力,从长期来看,没有什么是我学不会的。”
就要这么迷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