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年曹操,他是一个“游侠”
公元155年,也就是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在当时沛国的谯县,有一个小男孩出生了,名叫阿瞒,大名叫曹操,字孟德。
曹操的祖父叫曹腾,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为了讨生活就净身入宫做了一名小太监。后来经过努力,成为了汉朝的五朝元老,但他依旧是一个资深的官宦。
后来曹腾收养了一个干儿子叫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亲。按理说,曹操的家族是非常富有而又有权势的。
但是在东汉末年,门第观念非常强,曹操生于一个宦官之家,属于出身卑微,经常被人看不起。宦官之后的身份一直给曹操留下了心理阴影。
东汉末年,贵族子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都被培养为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君子。而曹操的爷爷是宦官,属于暴发户,没文化,哪里懂得什么儒家、法家?
所以小时候的曹操就是个没有人去好好教化的野蛮孩子。但是他很聪明,除了习武,也酷爱读书。
少年曹操什么书都看,包括兵书战策、史书杂传、诸子百家等等。尤其喜欢法家和兵家的著作,使他从小就学会了权变之术。所以陈寿的《三国志》记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术”。
少年时的曹操经常偷鸡摸狗、大错小错不断,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也干一些违反法律的事,东汉末年这类小人物在社会上被人贬称为“游侠”。所以,曹操就是一个游侠。
历史让我们看到,一旦乱世来临,平时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往往率先被时代淘汰,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剧变。而恰恰是曹操这种小人物可以抓住时代所赐予的机遇,迅速适应时代发生的剧变,从而成就自我。
2
桥玄慧眼识曹操
东汉末年有个著名人物,就是太尉桥玄。当时的太尉一职,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
虽然曹操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甚至胡作非为,但在乔玄看来,曹操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纨绔子弟。
桥玄看曹操有两大优点:一是曹操才艺过人,文章写得好,是当文学家的料;二是曹操喜欢看兵书,武功也好,以后是个干大事的料。
据《三国志 武帝纪》记载,曹操因听闻宦官头目张让聚敛有亿万家财,便只身闯府探看究竟,不料被家丁围困,曹操挥舞双戟杀出重围,飞身越墙扬长而去。
桥玄认为,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又很狡猾,可以在乱世之中平定天下,于是他认定曹操是个难得的人才。
于是桥玄找到20岁的曹操说,我们现在遇到的是一个乱世,乱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将来平定天下的人,我桥某已经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孙就托付给你了。
事实证明,桥玄没有看错人。
建安七年( 202 年),曹操率军驻扎在家乡谯县,想起已经故去的恩师桥玄,悲伤不已。他北望桥玄的故乡,写下祭文《祀故太尉桥玄文》,“士死知己,怀此无忘”,表达他永远感念桥玄的知遇恩德。
3
青年曹操求得美名“奸雄”
东汉末年有一个风气,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想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评论家来做一个评论,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就像现在的某些作者写一本书,如果能请一个社会公认的大牛为书做序,并且能拉几个名人写几句书评印在图书的封面上,立即就被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于是就大卖,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汝南名士许劭,就是东汉末年这样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评论家。
《辞海》中对许劭的评价是:有名于世,喜评论人物。史书上称赞他“少峻好名,好人伦”。由于他学识深通,崇尚品节,因而为当时的社会大众所敬重爱戴。
据说,许劭对人物的评论公正而又准确,官府往往依据其评价选用或是谪贬官员。每个月初的初一,许劭就要对当时的人物发表一次评论,就像我们现在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样,他的评论就代表着权威,万众瞩目。
桥玄就跟曹操说,你曹操虽博览群书,钻研兵法,又广交志士,但是你想要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你一定要得到许劭的评语。
青年曹操心有大志向,早就为能干一番大事业做准备,于是他就备了厚礼,登门拜访许劭。
许劭已听说过曹操独闯张让宅院之事,也曾风闻曹操““少机警,有权术,而又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又传扬他“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史书记载许劭“卑其人而不肯对”,许劭自是不愿意给这个无名的小人物脸上贴金的,这样会贬低自己的身价。
曹操因出身不好,心里本来就有点自卑,见许劭德高望重的名士也如此轻视自己,心里自然很不痛快。再三请求无效的情况下,难免口出威胁之言。
许劭也不是傻瓜,好汉不吃眼前亏,在很无奈的情况下,为了快点把曹操打发走,终于从牙缝里蹦出几个字来评价曹操。
《后汉书.许劭列传》记载,许劭的原话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武帝纪》里的记载却不同:(许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至于许劭对曹操说出这样的评语,人们有这样的解释:
第一种是许劭认为曹操如果在盛世的话,也许能够成为一个能臣。反之,如果在乱世的话,那就他就是一个奸臣。
另一种就是许劭认为曹操如果治理天下的话,那就是能臣;如果是扰乱天下,那就是奸雄。
或许在曹操看来,能被许劭称为“雄”,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至于“奸”,不就是奸诈么。
曹操熟读兵书,《孙子兵法》讲“兵不厌诈,慈不养兵”,我曹操以后是个要干大事的人,也少不了用大谋略,做个“奸雄”也没有什么不妥。
曹操对自己“奸雄”的评价甚为满意,哈哈大笑而去。自此,曹操这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有了一个身份标签“奸雄”。
4
一个伟大的小说家要写“奸雄”
元末明初,有一个小说家叫“罗贯中”,他所生活的年代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人民流离失所。
罗贯中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
由此,罗贯中开始构思创作《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部小说竟能成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在罗贯中写书之前的历史记载中,曹操都是逆贼的形象,而刘备则是皇家正统。因为在封建王朝,皇权最高,再加上犯上作乱的人是为不忠,是与儒家思想相违背的!
既然要写小说,势必典型人物要有对立冲突,罗贯中受封建忠君思想的影响,必须要拥刘反曹。罗贯中如果把曹操写的太好,估计当朝的皇帝朱元璋及其子孙也不会放过他,诛十族都有可能。
再者,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年代之一,所谓人心思汉,都羡慕当年的美好生活。所以罗贯中在构思如何写这部小说时,把蜀汉定位为正统,也是顺应民心。
罗贯中在小说中塑造曹操这个人物时,参阅了相关的正史、野史,又参考了国史《后汉书》与《三国志》许劭对曹操的评论。他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借了许劭给曹操的身份标签:“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自此,“奸雄”,也就成为曹操在这部小说中的身份主线,也因为《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奸雄”正式成为了曹操形象的代名词。
5
你骂曹操是“奸雄”,那是未懂罗贯中
历代很多人都因为《三国演义》中刻画的曹操奸诈、残暴,大骂他是“奸雄”。
有些人对曹操有如此大的偏见,一个主要原因是他误杀恩人吕伯奢之后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
而这句话在正史中是没有这种记载的,是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曹操的人物形象特征,加以杜撰演绎的。
当然,这也不是罗贯中存心或者恶意丑化曹操的形象,只是他写小说时创作发挥的需要。
罗贯中在小说中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原因时,这样说到:“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
可见,罗贯中是清楚的,以后的诸侯并起割据,董卓乘机乱世,责任均不在曹操。相反,曹操是以平乱世的身份转战中原。后来的魏、蜀、吴三国之争,造成社会动荡,其责任也不全在曹操。
曹操是始终维护统一的,他先有统一北方的功劳,后立志统一全国,由于诸葛亮出山,干扰了曹操的统一计划,并把社会搞得更不安宁了,才有了三国几十年的乱世。
值得注意的是,罗贯中在借鉴许邵的“奸雄”这一评语之前,先写了两个人的赞语。一是桥玄,谓操曰:“天下乱世,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子?”二是南阳名士何顺见操言:“汉室将亡、安下者,必此人也。”
我们把许劭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同前二者联系起来看,其实都是赞扬曹操的意思,只是三人的赞扬一个比一个拔高,语言更凝练。显然,罗贯中小说中的“奸雄”,是一种隐晦的赞扬。
在罗贯中看来,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奸诈”是保护自己、战胜敌人的法宝。使用“奸诈”手段展开斗争,并不是降低人格,而恰恰相反,正是一个统帅大谋略大智慧的体现。
所以,罗贯中笔下曹操的“奸”,为了表现曹操的足智多谋。
“奸诈”属于一种斗争的策略,能够运用的好的,绝不是一般人。
曹操是东汉末年政治、军事斗争的强者,在群雄割据,纷繁复杂的斗争中,他能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具备“奸雄”的特征。
因此“奸雄”一词,罗贯中用之,并非要贬低曹操,隐含的主要成分都在赞扬曹操是令人钦佩的英雄人物。
我们理解许邵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两句话,“能臣”是肯定曹操有治世的本事,“奸雄”则是曹操这位具有特殊性格的英雄,在出世的时代背景下的性格特征。
最终魏灭了蜀、吴,一统天下,证实了曹操的治世之能,也是赞曹的佐证。
至于曹操玩弄权术、滥杀无辜,则是曹操在那个封建年代所拥有的权力使然。若无权力,就谈不上玩弄权术;若无权力,他更不可能滥杀无辜。
东汉末年,正逢乱世,群雄逐鹿,互相绞杀,杀人则是英雄的立身之本。如果曹操真的是属于杀伐成性的无道暴君,又怎会有那么多谋臣名将去投靠他呢。
黄宗羲在《原君》写道:“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说天下难道就是某一人某一姓的天下吗?
这是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否定,它告诉人们要打破这种传统观念,取消世袭制,有能力者,都可以当皇帝,这才是顺乎自然法则。曹操的“篡汉”,在行为上也都是合乎道义的。
从对国“忠”与“不忠 ”看曹操,也不能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对国不忠的“乱臣贼子”。
在《三国演义》全书中,罗贯中更是通过对曹操“十德”、“十能”的描写,充满了对曹操的赞美之情,为世人再现了一个能胜任伟业的能臣、雄杰形象。
鲁迅先生在看完《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后,评价曹操时这样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由于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了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
另一方面,也是罗贯中根据他写作时,对应到他所在的明朝社会实际情况,对以曹操为典型的人物进一步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只能说,罗贯中作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他笔下的曹操复杂的人物形象刻画的太成功了,以致于千百年来,人们围绕着曹操“奸雄”这一话题,争论不休。
如果你熟读《三国演义》,用历史大视野来看小说中的曹操这个人物,作者罗贯中真正要刻画的,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大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青风若凡曰:如果**你骂曹操是“奸雄”,因你未懂罗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