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又到一年麦收时。
前几天,朋友圈梦儿说想吃燎麦子 。今天的朋友圈言说地里麦秆由绿变黄了。虽然每天穿行在人流车流间,工作和家务的忙碌让我远离了被小城隔断的田园风光。但是从朋友圈透漏出的一丝信息已经把麦香的那个味儿透过风飘过来了,出生成长在农村的娃娃永远记得乡土味儿。
记得小时候每到麦收季节我都提前患有假期恐惧症,那时的农村有半个月的麦假,而我们这些半大孩则成了家里地里的劳动力。再小的时候,由于在地里帮不了忙就和哥在家里做饭,那时地里干旱,我们那条街上的水井都压不出水,只能到距离俺家有20米的军爷家和哥哥一起排着队抬水。年龄小力气小最初和哥哥只是半桶半桶的抬,把家里的缸里桶里盆里都接满水,再大点就自己一个人半桶半桶的挑水了。现在想想,个头没长高,是不是小时候挑水压的了。就这样家务活老大干了老二干,老二干了老三干,老三干了我这个老四干,是不是也有点传承的感觉。
我们都长大了后,就从干家务中转换到干地里的农活了。每到麦收前,老妈早早的就催促我爸准备农具:磨镰刀、买草帽、买农具等,所有这些都按家里的人头算,每人一个。那时候收麦过程很复杂,先割麦,再把带麦秆的麦子拉到场子里晒,然后四轮或手扶车压麦子(最初是牲口套个石磙压麦子),中场会翻一遍继续压,然后把麦秆挑走整理地面压掉的麦子,后续工作就是扬场,晒麦子,装袋,垛麦垛……,就这样周而复始的一块地一块地的割麦,一车一车的拉麦子杆,一场一场的打麦,一袋一袋的装麦,一铲子一铲子的扬麦子,忙活了半月后家家户户的地头角落处会有一垛垛的麦秸杆堆起的麦垛,也就意味着麦收结束了。
当然,在以上过程中,田地里的拾麦头、点播棉花,花生,玉米,大豆等秋收的种子、浇地也会同时有序进行。而上述所有农活作为农村娃娃按照长序的传承一个一个的延续干。所以,那时候的我哥和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啥时候能走出农村,不干农活。那时候的我妈对我们的要求也是走出农村,不让像她一样累的像啥一样的干农活。
走出农村,不干农活成了我们家娃娃学习的动力,成了我妈育娃娃的教育理念。那时的大道理几乎没有,就一个想法,长大后吃商品粮,不干农活。好在都争气,我们兄妹四人都如我妈愿了,都通过学习让自己的户口身份成了商品粮,都可以脱离农活的角色了。
那时的我们很难想到如今麦收季节的机械化快节奏,利用大型收割机一会就颗粒归仓了。现在的麦收田地里再也看不到农用车赶场式的忙碌,看不到农人们挥汗如雨的割麦场景,看不到扬场的好把式的卖弄,看不到大丰收数麦袋蹲在田头合计收成的喃喃细语,看不到比较谁家麦垛垛的水平高……当然看不到的还有现在农村娃娃体验农民身份的感受。
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让农村也变的不是脑海中的农村样了,新农村使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城里有的农村都有,城里没的农村也有,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身居小城的我竟然羡慕农村居住的人了,高耸的家家户户的别墅小院,屋里屋外整洁干净的地面,院中可以养些花儿种些菜……,绝对的享受生活式的田园风。
5月底6月初对于学生来说是毕业季,对于农民来说是收获季,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则成了回忆季,回忆经历,回味麦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