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读书
年少对读书最早的记忆,是一本从大伯家讨来的破书,书页早已被人翻烂,没有封面,不知道书名,但清楚地记得是八仙过海的故事。
那时大概是三四年级,母亲目不识丁,父亲因工作在外长期不在身边,学习基本没人管,有什么不懂的就去问大伯。大伯是个和蔼可亲的人,虽是个农民,但懂得多,我从他那儿学得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在他家,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破旧的书本,常常讨了来读,有旧杂志、初中的旧课本,也有旧报纸,也因此从中发现了读书的乐趣——唯有读书才使我真正快乐。
那时候晚上停电是常事,一停电大人们没事就到大路上聊天去了,家中连个煤油灯都不点。那天刚得到那本书,书中精彩奇幻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下午饭都没怎么吃。因为停电的缘故,我一直蹲在家中厨房门对直的墙根下埋头读书。天色越来越暗,我努力地睁大眼睛看书上的字,感觉越来越看不清了,才恋恋不舍地合上了书,然后就坐在院子里等月亮升起来。
不久,金黄的月亮从东边升起来了。月光由暗变亮,终于能看得清楚书上的字了。其实哪有那么亮呢,只是勉强能看得清书上的字而已。我又沉静在了书中美好的故事中了。不知过了多久,母亲从外面回来,看到我就着月光在看书,顿时心疼得不得了,连忙点亮了家中的煤油灯。就着昏暗的灯光,我贪婪地汲取着书带给我的快乐以及那种充实的感觉……
忘记了那本书我读了多长时间才读完,但在月下读书的情景一直留在了我的脑海中,成为了我读书最早的记忆。
恩师引路
我爱上读书应该缘于我的一位恩师——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他是一位民办教师,高中学历,个子不高,国字脸,皮肤微红,为人耿直乐观,说话幽默风趣。刚带上我们的时候,他还没有成家,爱好文学,常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仅这一点他便成了我们全班同学的偶像和骄傲,以至于后来上初中,一写到关于老师的作文,大家就不由自主地会想到他。
就是在张老师的影响下,我知道了冰心、巴金、老舍、鲁迅,知道了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雨果,爱上了读书与写作。他经常指导我们写作文,还帮我们修改投稿。记得他非常耐心地指导我们写《我的理想》这篇作文,我写了无数遍,他修改了无数遍,终于工整地抄写在稿纸上交给了他,他没问我们收过一分钱的邮票和信封钱。那时候老师的工资特别低,更不用说是一位民办教师了,现在想起来,觉得他真的是很尽心地在教我们学习。尽管我一篇作文都没发表,但还是很感激他将我带入了文学的世界。
记得有一年的暑假,张老师在学校值班浇地,他叫我们家住学校附近的同学去帮忙。那时母校面积比现在大,地很多,也很分散,要把校外水渠里的水引到学校里,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我们帮忙把水引到地里就没事儿了,张老师就拿出一些书分给我们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几本《飞天》,里面的诗歌、散文、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也产生了一种想要写小说的冲动,还就真的写了。坐在教室桌子旁,我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题目内容都已经记不清了,但当时分外激动的心情至今都难以忘怀。当然,这事只有我自己知道,因为写得不好,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没让任何人看过,底稿也早就遗失了。那个暑假我读了很多书,都是从老师那里借的,那算是我小学中度过的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一个暑假了。
张老师还鼓励我们写日记积累写作素材。我的第一本日记是一个自己用白棉线绳装订的32K 的作业本,我把所有写剩的作业纸全部取下来订到一起,粘了一张牛皮纸封面,很厚,正反两面都被我写得满满当当。我写日记的习惯就是那时起养成的,一直延续到我工作后的一段时间。所有那些漂亮的日记本一直被我珍藏在父亲送我的一个红色木箱里。
工作之后,回到母校教学,居然和张老师成了同事,他那时早已成为我们学区语文教学的大伽了。他又成了我工作上的导师,指点我开展班级管理,指导我设计公开课,提点我如何为人处世。在他的引导下,我一点一点成长起来。后来,因为历史的原因,张老师被迫离开了自己执爱的校园,从此,我便失去了这位恩师,但他对我的恩情我永生难忘。
畅游书海
每当想起年少读书的经历,脑海里就会闪现出在图书室借书等情景。正当我对读书如饥似渴的时候,母校的图书室对学生们开放了,我便成了图书室的常客。那时借一本书是要交钱的,我记得借一本小人书是2分钱,厚一点的书都是5分钱,父亲母亲给的我所有零花钱全进了图书室。
学校图书室在新修建的一间小房子里,里面有许多小人书(连环画)、故事、童话、百科知识等。每天下午放学后,图书室里就挤满了学生,大家乐呵呵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然后把钱交给老师,老师把收到的硬币放到一个罐头瓶子里。
一开始,我的注意力全在那些小人书上,什么《杨家将》《隋唐演义》《血疑》等,一天要看好几本,后来我就不满足于只看那些简单图文并茂的小人书了,目光开始转向那些厚一点故事类书籍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孙精修爷爷讲故事》系列,还有《宝葫芦的秘密》、《世界经典童话》、《安徒生童话》等,我一本不落地看完了。再后来,看得就很杂乱了,《少年百科丛书》《鲁迅文集》《西游记》等等,即使再生涩难懂,我都不放过。
上初中以后,我的读书来源又断了,因为初中的图书室没开放过,我甚至到现在也没想起来学校的图书室在哪,也许就没有吧。我的读书目标被迫转向了武侠小说,因为家里几个爱看书的长辈——我的六叔、八叔,还有堂哥,不知从哪弄来了一些武侠小说。每周放假,我总会训机会到各家去借书,家里人都知道我爱看书,只要张嘴就会给我。印象中看的最多的是《五凤朝阳刀》《香帅传奇》,还有一些杂志和连名字都没有的破书。
初二那年的暑假,我还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在母亲的陪嫁箱子中发现了十几本金庸的武侠小说。不用说,这肯定是父亲的收藏。那时,我才知道虽然只有小学一年级水平的父亲也爱看书。难怪,那时播放一些武侠剧时,比如《射雕英雄传》,父亲总会一边看一边为我讲解。等父亲发现我拆读了他的新书时,我早都偷偷读完了。后来父亲看我如此爱读书,便也会在单位上找一些杂志和报纸来,和我一起读,有时还会和我讨论上几句。
父亲给我买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绿色封面的《学生字典》。那时我上六年级,上学用字典的人也不多,我之前用的都是七叔、八叔用完传给大哥、二哥,再传给我的一本《新华字典》,早都破得没有了封面,有些内页也掉了。那本《学生字典》没有《新华字典》厚,但是很实用,我为此高兴了很久。
在我堂哥的影响下,我在小学六年级学会了摘抄。那时读书做摘抄笔记的人很少见,老师们几乎没讲过这些。堂哥从报纸上摘抄了一些精美的小诗文,让我帮忙在上面画一些应景的简单好看的小画。这样的风格我很喜欢,所以我也专门买了一个笔记本,学着做起摘抄来,后来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这一做就是十几年,可惜的是参加工作几年后就渐渐荒废掉了。不过,那些精美的摘抄本至今我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
哲学家笛卡尔说:“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读好书是自我成长的最佳路径。上师范之后,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成了我最爱去的地方。在那儿,我的眼界更宽广了,中外名著成了我的精神食粮。《红楼梦》、《阿Q正传》、《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这些中国名著让我爱不释手,一读起来就废寝忘食。我读得最早的一部外国小说是《简·爱》,女主人公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并用它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行。接下来又读了《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奥德赛》,有一段时间我沉浸在了外国文学中而不能自拔。当然,我也读琼瑶、三毛、张爱玲。三毛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之一,尽管那时的我囊中羞涩,但还是特地买了一本《梦里花落知多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流了多少泪,期望自己以后能成为她那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中师四年,读书成了我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的确,年少时因为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读书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对于书中许多内容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深入理解,更不要说是融会贯通了。尽管这样,但是我仍受益不少。畅游书海,让我重新认识了世界,世界之广大,是我所不能想象的,这让我对外面的世界无比憧憬与向往。读书不仅充实了我年少时的学习生活,更增加了我的知识积累,提升了我的文化素养。书也成为了我的精神食粮,尽管那时候物质贫乏,但我的精神世界非常充实,书让我远离了所有的烦恼与忧愁,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