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看问题的角度有时与常人是不太一样。在《讲义》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案例。其中有一个关于士兵招募机制的案例就很具有典型性。下面这段文字是从网上查到的美国招兵的一些数据。
美国现行的兵役制度是全志愿兵役制,也就是军方招募,符合条件的年轻人志愿报名入伍,军方也是目前美国最大的雇主之一。一名入伍1年的士兵每年的工资差不多有2万美元,同时免费享受医疗保健和各类保险,而军官的收入就更高了。服役期满两年的士兵,退役可以获得2.6万美元的助学金,服役期越长获得的退役金就越多。
如果按照常规想法就会存在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采用志愿兵制而不采用征兵制呢,这样不就可以节约不少的军费吗?
其实,美国以前也是实行征兵制的。1973年,根据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建议,美国的兵役制度改为志愿兵制。经济学家为什么会提出这种建议呢?让我们看看经济学是怎么解释的。
因为当一个青年被征去当兵后,就不能从事他原来的职业了。这时虽然多了一个廉价的士兵,但可能少了一位化学家、一个小提琴家,或是一位企业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征兵制的成本是很高的,因为它放弃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它的机会成本实际上是很高的。
那志愿兵制为什么是最省钱的方式呢?这是因为现在愿意接受当兵任务的人(比如他愿意接受一年5万元的报酬),是在别的地方机会最少的人(他在别的地方不一定能挣到5万元年薪)。如此以来,从社会总体成本上来看,政府能够以最低代价招募到最愿意当兵的人。
这就是经济学家与我们常人看问题不一样的角度,这就是经济学家的视野。
经济学家的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很理性的。但是经济学真能解释社会上的所有问题吗?或者说,经济学的规律到哪儿都起作用吗?书中提到了经济学家雷德福写的一篇论文《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论文的作者在二战时曾被抓进了德国战俘营,他根据自己在战俘营的观察,描述了战俘营里的各种经济现象,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战俘营里都起作用”。真可谓是:
在侠客的眼中,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
有恩怨就有纷争,
有纷争就有江湖。
因此,只要有人就有江湖,避无可避。
在经济学家眼里,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有交易就会有货币,
有货币就会有经济现象。
因此,只要有人交易,经济规律就会起作用,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不要妄想,
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愿,
借我一双经济学慧眼,
智掌世界风云,
洞悉旦夕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