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我在悦读】6377-萨摩
书名:《爱和自由》
作者:孙瑞雪
篇目:第十章——第十二章
摘录:
1.越是大城市的家庭,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机会就越少。因为家长很忙,时间总是不够,各种事情都排在孩子前面。家长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工作、欣赏孩子想要欣赏的东西,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而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时,家长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
2.遗憾的是很多大人没有这样的耐性。我们越来越发现,在生活中,不管是大夫,还是老师,甚至是家长,都很难容忍孩子自由,让孩子有一个自我调节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由、快乐地做他自己愿意做的时。
3.就是说宁可让他“浪费一点”,也不能破坏孩子的这种完美的追求。因为这个时候节俭的观念还不能在他心中形成,但是审美的观念却是他正在发展的关口,一定要帮他建立起来。
4.儿童小时候哭时绝对有理由的,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原理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复述和关联:
蒙台梭利说,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地沉思,能够浪漫地联想,这个时候,如果远处传来钟声,那么他的这种感觉会更好地加深,像诗一样。蒙台梭利说,一个优秀的蒙台梭利老师,她的杰出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个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这种说法还真是诗意。
我的理解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神胚胎”,而成人的作用比作“钟声”,也不过是为这纯净自然的画面增添了一份静谧而已。具体而言,成人如何才能成就一缕与静谧和谐相生的钟声呢?除了爱之外,就是要给予孩子以自由。自由是给孩子能够自我调节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快乐地去做他自己愿做的事情。其中,我想探讨的是,孩子内在的秩序感和审美观。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一般是从出生开始就有,在18个月-2岁半达到高峰期,并且会延续到5岁左右。这是阶段以连贯一致性和重复性为特征。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既定的常规有一种强烈的热爱,有些孩子会被混乱所干扰和影响。所谓的“可怕的两岁”往往是孩子对环境中细小到没有被成人察觉的混乱的夸张反应。因此,蒙台梭利建议,成人要为孩子有心地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并且还要有既定的基本规则。
简单来讲,首先要有外部的秩序,其次外部秩序才能促进内部秩序的建立。
一个婴儿会对我们不注意的事情感到非常焦虑不安,例如,一个婴儿哭,因为她见过不少女性出入她的房间,而当异于爸爸的另一个男性走进房间时,她就开始哭了。同理,中国孩子突然见到一张外国人的面孔,破坏了他以往的秩序和概念,所以他也会用哭声来表达恐惧和不满。或者是一个孩子哭了,原因是他曾多次见过的一把闭合的伞被第一次当他的面打了开来。再有,一个孩子可能会变得焦躁,因为她这一次在饭后洗的澡,而之前,她已经习惯了在饭前洗澡。
这些孩子没有任何其他动机和想法,他们只是在试图理解世界,创造秩序。当孩子知道所有的东西都在原位,一日常规可预见地进行时,他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感,使他能够进入下一个心理发展阶段。
明智的父母认识到这个阶段并支持孩子内在秩序感的创造。他们用心地布置环境,建立稳定一致的一日常规,并确保这些秩序有序地展开。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把自己置于孩子的位置,试图了解孩子所学的东西,并且能够尊重他的成长速度速度和成长需求需求。
最后想说的是,孙瑞雪在书中说:“儿童小时候哭时绝对有理由的,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原理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我认为审美观也是建立在秩序基础之上的。所以帮孩子建立秩序感是一种一箭多雕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资料:
1. http://www.dailymontessori.com/sensitive-periods/sensitive-period-for-order/
2. http://montessori.edu/0-3parenting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