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的了北上广,逃的了柴米油盐么?逃离的了北上广,逃的了爱恨纠葛么?逃离的了北上广,逃的了工作的不尽人意么?逃离的了北上广,逃的了残酷竞争么?逃离的了北上广,逃的了三尺工作台么?逃离的了北上广,逃的了囊中羞涩么?逃离的了北上广,逃的了丢不掉的手机,刷不完的朋友圈么?
说到底这只是一场游戏而已,火爆和热议也只是一时。当一切回归平静,我们还是要乖乖的回来做我们该做的事情;面对我们该面对的纷繁困扰。需要明白的是,“北上广”这顶帽子打我们出生开始就戴在了自己的头上。我们终其一生都戴着,尽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要扔掉,但最后有人扔的从容,有人扔的不舍,有人扔的有遗憾。
每次回北京总部都是从北京南站坐4号线到西直门,再换乘13号线到立水桥。在南站的售票口和进站口经常排队的人绕几个弯,到达目的地最少需要花一个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对我来讲是什么样的一种概念?在老家的三线城市,我开车从自己家到老婆家走完110公里,到家还能把中午饭吃完。我无意讲北上广有多少人,也无意讲北京的地铁规划有多烂,给市民的体验度有多差。“北上广”就是一种状态,就是一种在狭小空间里,在夹缝里求生的真实。这“夹缝”没有大小,就算选择逃离这拥挤,选择任何一片生存之地也依然存在。
不仅仅是在北上广,在任何一个你呆过的地方,你可能都能看到打水都是在小跑步的人。天津到总部的物理距离尽管不算太远,但一年也就回去两三次。每次我都想要找几位业务标杆的伙伴好好学习和交流一下,但都是败兴而归。因为眼前的景象就只有两个字,忙碌。打不完的电话,沟通不完的客户,开不完的会,处理不完的需求。这种氛围我平常很难感受得到,所以返程的路上我内心里总是激荡与澎湃。我会知道,如果不能严于律己,被大伙儿甩几条街的概率实在太高。“北上广”是什么,是你逃不掉的压力与竞争,进步与成长,要求与约束。既是你不北上广,也无时无刻不得不提醒自己保持这种“北上广”的状态。
现在我们打开微信的订阅号,少不了很多都告诉我们说,年轻人,你要不断地的学习;你要多看书;你要多提升自己的技能。可是,有用吗?大多数人依然还是在躺着过二十几岁该过青春,该走的职场。年代虽然变了,但是我们躺床上玩手机的姿势和抽鸦片的人的姿势一模一样。领导不会再天天要求你要有学习意识了,不会再告诉你要懂得怎么和他人沟通了,也不会再总是说你的文案哪里不好了。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琢磨和培养习惯了。
走完我们的一生大概有这么几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要如何才能领悟与体会得到呢?“北上广”又是另外一种自我驱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该有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不论是在各种竞技场,还是在生活中。北上广有最丰富的资源,最集中的资本,最牛逼的人,最吸引人的机会,最光鲜亮丽的平台,关键你得够得着啊。我们不甘于平庸,却又总是平庸的过着每一天。
逃离北上广的营销真的有效果,至于是否真正帮助到了营销策划人及平台我不得而知。但平常很少出门的人,今天在朋友圈发了“逃离”的车票,发了印证“逃离”的视频,发了不辜负“逃离”的美食照片。我,从思想上逃离了北上广。
我也关注了孙晴悦的公众号,看过了她写的《二十几岁住在哪里对你有多重要》这篇热文。那些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与文化的确能在有的人们身上留下很多印迹,是的,我说的是有些人。这并不是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么简单的道理就能讲的通透。城市带给我们的影响力,带给我们的参与感,带给我们思维的多少并不是由城市本身决定,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北上广”这顶帽子的认知而决定的。否则,去过巴黎住过就知道怎么给对方浪漫了吗?在柏林住过行事为人就懂得严谨了吗?在东京住过做产品就会追求精益求精了吗?
在我们线下活动的场地附近是在建的商业区。临近中午,我经过那断巷道的时候正是农民工吃午饭的时间。啤酒配凉皮、画卷凉面就咸菜,甚至是在公交车上给他们让座,他们宁可站着都不愿意坐这样的画面总是会让我心情很沉重。生活在城市中,尤其是北上广这样的城市环境中的幸福感从哪里来。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离家这么远?为什么不选择朋友更多的家乡城市?为什么一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为什么要坚持那些看不清的未知与前途?我想,我们逃离得了北上广,逃离不了“北上广”带给我们的情感与渴望的需求。
北上广不属于聪明人,不属于有钱人,也不属于农民工。这些城市是给有“北上广”思维的人,意识的人,热情的人,能力的人,渴望的人。
即使有一天,我们离开了北上广这些带给我们独特气质的城市;即使终其一生,我们都没有机会可以在北上广生活,那又如何?因为我们从不曾逃离的了,也从不曾离开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