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作业回家可不是没有作业
我家姐姐有一阵子不带作业回家,问她“为什么不抄写作业?(老师会把作业写在黑板上,孩子们抄下来后,回家做)”,她说出一堆理由,要么是没找着抄写本(意思是只有抄写本才能抄作业,其他本不行),要么就是记在脑子里了...。为了让她抄作业,道理说了一堆,也答应了下次肯定抄,可是但是,但是可是到了第二天又有不同的理由出来了(比如“太急了,没来及写”...)。姐姐不抄作业,我去班级群里求,但总不能天天求,我还寄希望于姐姐养成自己的学习好习惯。也是急,就想到了一个招,约定如果不抄作业回来,一周看手机的时间取消掉。第二天居然还是没抄,那就按照约定要挺一周了。一开始姐姐坚持不住,各种求,求也没用,姐姐找爸爸或者奶奶要手机,ta们也很配合,说“手机被你妈拿走了”。就这么憋了一周,自那之后,不抄作业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尽管有时字写得比较狂放。我以为这事就这么“愉快地”(我感觉)解决了。
重读这一章时,我发现自己犯了错误,我不合理地使用了逻辑后果,把孩子抄作业与看手机两个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了,用伪装的惩罚迫使孩子去抄写作业,短期看,孩子是做到了,长期呢?孩子内心真的意识到抄写作业是自己应该要负责的事情了吗?这样想时,心里一惊,我自以为的好办法居然是错误的用法!
那么什么是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以及怎么使用它们呢?
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如同下雨了,没有雨具会被淋湿。不吃饭就会饿。这样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时有几个注意事项:
1、孩子体验自然后果时,家长不要借题发挥。
当大人说教、批评、或者说“早就告诉你了”时,或者用行为把责难、羞辱等附加到孩子原本自然而然的体验上时就是借题发挥。借题发挥会阻碍孩子在自然结果中的感受或体验,因为它会让孩子把关注点聚焦在承受或者怎么反驳大人的说教或责难上。因此大人不要在这个时候借题发挥,而要对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表达出理解、或者同情。
2、孩子体验自然后果时,家长不是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要决定自己怎么做。
3、当大人计划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时,事先以尊重的态度与孩子商量。
使用自然后果有助于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不适合使用自然后果。
1、当孩子处于危险中。
2、花时间训练。
当孩子还比较小,不能理解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而不是直接使用自然后果。
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当孩子才刚学会走路时,经常会往大街上跑,父母要做的是每次孩子自己跑到街上时,走过去并和善而坚定地把孩子抱回来。花时间训练孩子,直到孩子理解这其中的因果关系。
3、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
4、当孩子认为自己行为的结果不是什么问题时,自然后果不会有效。
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逻辑后果中有大人或老师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检查一个后果是不是逻辑后果,可以用四个R进行判断。
1、相关(Related)
后果与行为是相关的。比如:如果上课说话,就到操场上跑圈。这样的行为与后果之间没有相关性。这是的后果是伪装的惩罚。我前面用到的,如果还不抄写作业,就取消用手机的时间。行为与后果之前也是没有关系,这也是伪装的惩罚。
2、尊重(Respectful)
后果一定不包括责难、批评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
3、合理(Reasonable)
后果在大人或者孩子看来都是合理的,并且不能包括借题发挥。
4、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提前让孩子知道,选择了某种行为就会有怎样的结果。
如果后果不符合这个4R原则,那么就要警惕逻辑后果是不是伪装的惩罚,经过伪装的惩罚带给孩子的感受可能是另外4个R(愤怒、报复、反叛、退缩),第一章里有介绍(《正面管教》读书笔记-第一章 正面的方法)。
应用逻辑后果,除了4R原则,还要注意到逻辑后果是不是有效转移了孩子的行为。(逻辑后果的另一个名称是转移孩子的行为)因为应用逻辑后果应当关注孩子是否停止了“不良行为”,而不是让孩子难看、感受到屈辱或者惩罚孩子。当一个逻辑后果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行为时,这就是一个有效的逻辑后果。
还是姐姐“抄写作业”这个事情,知道了我的方法很烂之后,我赶快跟姐姐沟通取消原先的做法,然后商量怎样才能记得抄作业,最后选择“用好看的作业本”。姐姐对自己挑选的本很喜欢,还送了好朋友一本,以后每天都能按时抄作业,还常常给本子做点装饰。自此之后(至少到现在)也再没有出现不抄作业的情况。
使用逻辑后果的另一个指导原则是,要考虑孩子的行为目的。当孩子的目的是寻求关注时,逻辑后果可能有效。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权力或者是报复时,逻辑后果在冷静期之后或者赢得孩子合作的解决问题阶段才可能是有效的。
小结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是正面管教里在处理孩子“不当”行为时的工具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它并不是始终有效,它可以跟其他的工具比如家庭会议、启发提问、设立日常惯例、等面向解决问题的理念和工具一起使用。工具是为目标服务的,使用这些理念和工具的关键之一是要考虑到对孩子的长期效果,是否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否有助于孩子成长为幸福而有责任感的人。